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7 2020-04

    罗山县:紫云英增色又增收

    俗话说:“一年红花草,三年地脚好。”这里说的红花草,就是紫云英。今年,我市种植紫云英120余万亩,平均亩产值700多元,它既是天然的绿肥,又与水稻轮作,不仅能提高水稻产量,更能让米质更优,花果更有经济价值,让种植紫云英的农户获得丰厚的回报。 当前,正是紫云英花盛开时节。近日,在罗山县子路镇朱湾村问津种植养殖合作社里,合作社负责人陈贵权忙得不可开交,他邀请了市农科院专家来给他种植的2000多亩紫云英稻田进行新一轮规划,还要准备旋耕机对紫云英稻田进行旋耕,在月底前把紫云英作为天然绿肥翻压在土里。 “长期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地板结、土壤酸化,紫云英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长期种植效益会更明显。同块土地种植紫云英后,尿素施用量减少,土质得到改善,水稻实现增产,农作物品质也得到提升。”合作社里,市农科院紫云英研究员吕玉虎薅起两棵紫云英说。 “一茬紫云英的肥效可以维持2年至3年。紫云英与水稻轮作,水稻产量会更高,米质会更优。紫云英与水稻、小麦、油菜倒茬种植,生产出的大米、面粉、菜籽油样样好吃。信阳紫云英有花有果,紫云英能肥田,种子还能卖钱,一季多收,稳赚不赔。”陈贵权告诉记者。 问津种植养殖合作社作为罗山县脱贫示范基地,正是通过紫云英和水稻轮作,带动了周边农户脱贫致富。 说到紫云英带来的收益,问津种植养殖合作社的几位农户向记者算了算经济账:“我们合作社去年种植2000多亩紫云英,一亩地能收获100多斤紫云英种子,按照目前8元一斤的行情,去掉成本,我们一亩地能净赚700多元。不仅周边乡镇农户来购买我们的紫云英种子,我们的紫云英种子还销往全国各地和日本、韩国等国家。”“连片的紫云英,很有观赏价值,花开的时候,空气中阵阵馨香。每年四五月份,都有很多游客过来游玩、拍照,也带动了周边餐饮业的发展,让合作社和农户受益。”“紫云英是重要的蜜源植物,紫云英蜂蜜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具有澄清色浅、气味清香、滋味甜而不腻等特点,营养丰富,在国际上大有市场,是可以出口的土特产。今年水稻收割后我们还打算继续种植紫云英。” 紫云英种植潜力巨大,其转化后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力推动了罗山县农业增效和农户增收,通过紫云英花期长、花色多样打造出的“花海经济”,更为当地建设美丽乡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更多详情]
  • 07 2020-04

    潢川县加强油菜病虫害管理

    为切实加强油菜病虫害管理,近日,潢川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到全县所有类型油菜生长田块进行长势调查。 据了解,潢川县油菜一类苗占48%左右,较去年38%增加10%;二类苗占41%左右,较去年46%减少5%;三类苗占11%,较去年16%减5%;总体苗情明显好于往年。 该局农技人员指导农户针对油菜不同苗情采取不同管理措施。对一类、二类苗田块,实施控促结合,确保保苗稳健生长,对三类弱苗麦田,以促为主,对于播量偏大、生长偏旺的田块,采取化控、控肥等措施,控旺转壮。尽早追肥、化除、清沟防渍,对年前没化除的,尽快结合病虫害防治进行化除;三类苗要及早追施拔节肥;低凹田块及时清沟排水。目前,全县已有近12万亩油菜完成追肥、化除。强化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控,全面落实“准确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防控策略,随时扑灭零星病叶和发病中心,降低病害流行风险。同时,密切关注世界沙漠蝗虫发生动态,做好应急防控准备。 该局农技人员指导农民根据病害发生率开展防治。开沟排湿,降低田间湿度,及时摘除“老、黄、病”叶及主茎0.5米以下无柄叶,压低菌源基数,带出田外深埋,截断病害侵染链,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养分损耗。化学防治,喷施50%多菌灵可湿粉5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菌核净(纹枯利)可湿粉500倍至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粉1000倍至1500倍液喷施2次,间隔7天至10天,对田间、地头、田埂、水渠、路旁等处同样喷施,以杀死菌核病子囊盘。

    [更多详情]
  • 07 2020-04

    “一喷三防”保丰收

    近日,在新蔡县余店镇蛟停湖麦田里,当地农民使用自走式高杆喷雾机、无人机进行“一喷三防”作业。眼下是小麦孕穗期,该县抢抓农时,将自走式高杆喷雾机、无人机等设备用于农业生产,积极开展“一喷三防”作业,确保夏粮丰产丰收。

    [更多详情]
  • 03 2020-04

    河南叶县:小瓜蒌 大“钱”景

    一场春雨过后,空气格外清新。4月1日上午,在河南省叶县任店镇任一村瓜蒌种植基地,放眼望去,田间地头一株株瓜蒌苗破土而出。 “现在正是引藤上架和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时期。”汉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汉成望着上千亩的瓜蒌苗说。 今年57岁的赵汉成是任店镇任一村的村主任,祖祖辈辈都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种了一辈子地的赵汉成深知种植传统农作物带来的收益较低,很难解决村里的脱贫致富问题。于是,他想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来改变村里的现状。 在经过“村三委”会议讨论后,赵汉成辗转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等多个省市,最后在安徽潜山县,发现了当地群众大部分都在种植高效益经济农作物瓜蒌,通过考察当地的种植基地和部分种植户交谈后发现,种植瓜蒌具有风险低、投资少、收益高、前景好等特点,决心回来带领家乡群众一块种植,共同致富。 “第一年试种十几亩,根据对本地气候、土壤的摸索研究,当年的亩产收入就达到了8000多元。除去成本,每亩地有3000多元的收益。”赵汉成高兴地说。 第一年试种的成功,给赵汉成带来了充足信心。第二年他又流转村里土地200余亩,加大了瓜蒌的种植面积。通过几年的种植经验,现在的瓜蒌种植基地已经扩大到了上千亩的规模。种植瓜蒌成了规模,公司发展见到效益,吸引了周边乡镇的种植户纷纷询问加盟。 “如果有贫困户加盟种植,我都是全程免费提供种子、技术,确保种植户的收益。”赵汉成说。 通过发展特色种植,赵汉成的瓜蒌种植基地,带动了本村及周边村22户贫困户种植瓜蒌,为贫困户提供种子,种植瓜蒌50余亩,带动就业人口50多人,还以村里的土地、资金入股的形式,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十多万元。 “瓜蒌浑身都是宝,瓜蒌皮,瓜蒌根,瓜蒌籽都能带来经济效益,现在的瓜蒌,每亩年收入在4000元左右。洗好晾干的瓜蒌籽能卖到20元一斤,卖给加工厂,他们后期加工炒熟的瓜蒌籽更是能卖到50元一斤!如果我们在深加工一下,收入会变得更高!”赵汉成算起了细账。 为延伸加工产业链,增加收入,赵汉成计划建造冷库、烘干设备、加工车间。配套瓜蒌籽、瓜蒌根、瓜蒌皮的生产、深加工、包装设计和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但由于资金紧张,迟迟没有开展起来。今年,镇政府在了解情况后,还为他申请了100万的专项资金,周边村又拿出100万元以村集体经济入股的形式加入进来。 “有了这笔钱,下一步,加工车间建立起来,村民就可以在自己家门口赚钱了,既然大家相信我,我就要做好,使咱种植户的收入有更好保障!”赵汉成说。

    [更多详情]
  • 03 2020-04

    信阳:小小“金叶子” 长出长长“金链条”

    天地间珍馐独有,世上茶最贵清明。 清明将至,横跨鄂豫皖三省三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茶都”河南信阳茶园遍布,茗茶飘香。 “淮南茶,信阳第一”。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信阳,以茶叶种植为主导产业,信阳毛尖享誉中外,这里的茶农视茶叶为“金叶子”。 眼下,草长莺飞,春茶采摘正当时。几天前一场突然而至的“桃花雪”让信阳213万亩茶园更加苍翠清新。 身临茶山,一群群采茶人在茶山指尖翻飞,春风拂过带来茶香。这些采茶人正在为“明前茶”抢收作最后冲刺。 春茶是信阳茶叶生产重头戏,茶农60%以上收入来源于春茶。作为劳务输出大市的信阳,880万信阳人中常年在外务工多达240万,然而每年到了采茶季,当地需150万短期的采茶工,今年缺口更是高达50万人。 “春茶贵,人难招。”近年来,“茶工荒”一直是信阳茶农、茶企颇感头疼的事情。与武汉一山之隔的信阳一度是河南的新冠肺炎疫情重灾区。疫情当下,如何破解招工难? “浉河中心水,车云顶上茶。”浉河区车云山村目前共有158户村民,其中131户专业制茶,对外需求用工量达2875人。 为保障茶农、采茶工的权益,解决用工的燃眉之急,当地协调组织茶农和采茶工之间签订聘用协议。 车云山村委会主任罗超称:“往年我村请采茶工的方式主要依靠人情维系,用工数量不稳定,今年促使茶农、茶工发现并改进传统用工模式的弊端,让茶工多一份保险,茶农少一份风险。” 信阳市林业和茶产业局局长肖国平称,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帮助茶农、茶企招募外地采茶工,开通免费直通车直达茶园,贴心服务送上“山头”,大大缓解“招工难”。 如果说解决好从指尖到舌尖的招工难是当务之急,那么畅通从茶叶到茶业的致富路则是长远谋划。 走进商城县其鹏有机茶厂制茶间,茶香四溢,沁人心脾。 “我们从茶种、肥料、设备等方面高标准、高起点保障生产出高品质、高质量绿茶,以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做大做强有机茶品牌。”商城县其鹏有机茶厂负责人周其鹏如是说。 近年来,信阳各地扩大无公害茶园和有机茶园建设,提升茶叶品质,擦亮信阳毛尖品牌。仅商城县就新建数千亩高标准无性系茶园,大大提高茶叶产业效益。 好山好水产“绿色”好茶。高品质的茶叶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信阳毛尖年产值逾百亿元,信阳毛尖品牌价值逾65亿元。 茶产业一旦成熟,就必然会延伸产业链条。 罗山县灵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发出金荞麦绿茶、护发素、洁面皂、面膜等八十多个品种的茶产品,效益最大化,加快实现茶产业转型升级。 小小的一片茶叶,衍生出多项产业。近年来,信阳茶产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日益凸显,也正好契合了信阳“生态立市、绿色富民”的发展理念。 千里大别山、浩荡淮河水,两大天然屏障护佑着这方红色的土地,信阳得以“把城市轻轻放在山水之间”。在信阳毛尖品牌效应带动下,“华英鸭”“南湾鱼”“山茶油”等一大批农业生态品牌走出国门,叫响海内外,大别山革命老区信阳人民致富路越走越敞亮。

    [更多详情]
  • 03 2020-04

    小麦“吃中药”筋强体壮发育好

    “你看,路沟东边这360多亩小麦是使用中药原液拌种又喷施一遍中药肥料的麦田,麦苗长得高、弹性好、颜色深绿、叶片肥厚、根系发达;路沟西边这420多亩小麦是使用化学农药的麦田,麦苗生长慢、局部有黄叶现象,小麦根茎比较细弱。尽管一路两沟之隔,喷施中药肥料与喷施化学农药的麦田相比,苗情差别非常明显……”4月1日下午,在商水县万亩现代农业园区的麦田里,张庄乡南陵村种粮大户邱守先拔起几株麦苗向记者介绍说。 今年52岁的邱守先是一个敢想敢干、大胆创新的“新农人”,他2019年成立了“商水县枫未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已流转土地2080亩。“开始俺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用,现在从苗情长势看真不赖。”邱守先对使用的中药肥料信心满满。 “邱守先是我们高标准粮田示范园使用中药肥料的种粮大户之一,今年园区使用这种新型肥料的麦田已达4000多亩。”张庄乡党委书记张军启说,这种中药无残留,环保安全无毒,对水土无污染,对昆虫及禽鸟无害,与中央、省委“一号文件”提出的农药、化肥双减要求和“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发展战略高度契合。 让小麦“吃”上中药肥料的发明者,是商水县老党员、原乡农业技术员智吉荣先生和魏秀华女士。智吉荣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辛辛苦苦钻研60余年,从9300多种低毒无毒中药材中筛选出60余种,反复配方试验,历经无数次失败,最终成功,2016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这种中药加入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即复合成无毒无残留的水溶性中药肥料。由于这种中药肥料数十种植物原料均是清热低毒性中草药,本身富含植物营养,不仅具有杀菌、抗虫功能,还能调节促进植物生长,实现作物产量不减、品质提升。2016年以来,这种中药肥料通过在河南、山西、安徽、浙江4省9市35个小麦水稻试验区反复试验推广,2017年5月28日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目前,这种中药肥料在商水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及魏集镇、城关乡、谭庄镇及项城市、沈丘县等地推广使用8000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高瞻远瞩,积极推广应用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实现农作物稳产增产、提升品质是大势所趋。”商水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农技推广站站长刘林叶表示。

    [更多详情]
  • 03 2020-04

    宝丰县观音堂: 小花椒承载乡村振兴大梦想

    “‘花椒不锄草,当年就变老’,开春后要尽快对花椒树浅锄一次,防止草荒。”4月1日上午,宝丰县观音堂北水峪村文化广场上人头攒动,科技特派员、花椒技术专家卢东亮正在为村民们讲授花椒种植技术。 当天,该村帮扶单位——县交通运输局、应急管理局、信访局会同爱心企业一同邀请农技专家,在这里开展“科技助推农业产业、决胜脱贫攻坚”志愿服务活动,把花椒种植技术送到群众家门口。 “按照专家教的这方法种,每亩估计能收入4000元左右,加上政府奖补500元,种花椒行情会越来越好。”脱贫户李保才信心满满。 “地无三尺平,石头满山滚”。北水峪村地处宝丰县西部山区,全村240户1020人,人均耕地不足0.8亩,且耕地均位于山腰、沟底,限制了粮食作物种植和收益。 “俺村的土地条件适合花椒等经济作物种植,关键是乡亲们缺乏科学种植的意识和技能。”北水峪村党支部书记王海介绍说,在帮扶单位的指导下,该村选择以花椒、迷迭香种植为突破口,加快形成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更多详情]
  • 03 2020-04

    河南郏县:薯苗基地育苗忙 贫困户就业稳增收

    4月2日上午,贫困户在郏县白庙乡万亩红薯育苗基地内忙碌。该基地成立于2013年,目前,培育的红薯苗有八九个品种,薯苗远销郑州、许昌、舞钢、叶县等地,该基地通过流转土地、提供就业岗位等,为4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了致富门路。

    [更多详情]
  • 02 2020-04

    汝阳县:层层梯田连成片条条水渠绕山转

    3月31日,在汝阳县十八盘乡登山村的梯田上,村民在种植黄蜀葵花。该村以“层层梯田连成片,条条水渠绕山转”的秀美景观而闻名中原。近年来,该村在梯田上种植黄蜀葵花、油菜花,努力打造梯田景观,发展生态旅游,加快山区农民致富步伐。

    [更多详情]
  • 02 2020-04

    农业农村部:确保完成全年生猪稳产保供目标任务 确保非洲猪瘟疫情不反弹

    4月1日,农业农村部组织召开12省(区、市)生猪生产恢复和非洲猪瘟防控视频调度会议。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强调,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生猪生产恢复和非洲猪瘟防控两手抓,采取更加务实过硬的措施,确保完成全年生猪稳产保供各项目标任务,确保非洲猪瘟疫情不反弹。 会议指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生猪生产形势开始好转,非洲猪瘟疫情形势总体向好,但新增存栏转化为猪肉产量还有一个过程,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养殖规模之间生产恢复进度不平衡,仔猪、种猪频繁调运加大了非洲猪瘟疫情风险,实现全年生猪稳产保供目标任务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实。 会议强调,各地要细化分解生产恢复发展任务目标,研究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把责任压实压紧;要切实解决好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把政策落地落细;要抓好在建项目进度,争取尽早形成实际产能;要通过“公司+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抓好中小养殖场户补栏增养,多措并举推动生猪生产恢复势头持续向好。 会议要求,各地要按照农业农村部统一部署,认真开展违法违规调运生猪行为专项整治行动,通过抓好生猪启运前、运达后和调运过程中的检疫监管工作,“抓两头控中间”,重点严查违规调运、逃避检疫、违规开证、偷卖病死猪等行为。 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马有祥、国家首席兽医师李金祥出席会议。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