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2 2019-10

    老张收玉米不再犯难

    “往年掰下的玉米棒子只能装袋放在路边晾晒风干,等接茬的小麦下了地,才能顾得上脱粒。现在200多亩玉米从收获到烘干,三四天就可以完成。”站在自家玉米地头,河南省舞阳县军张村农民张永涛告诉记者。几台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轰隆驶过,脱粒、筛选,一行行玉米植株转眼就变成了金黄的籽粒。 “换到几年前,忙活一天只能收30亩地,费时费力不说,籽粒还易受污染。”说起玉米籽粒直收的好处,老张感慨,有了适宜的品种和机械,收玉米不但省时省力,还减少了“鼠嗑鸟啄”的粮食损耗。 张永涛今年种的品种是“京农科728”,是国家玉米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的成果之一。成果好不好,农民最有发言权:“这个品种特别适合机收,抗倒伏,脱水快,机收后的粒子不爱碎又干净。”这也是我国第一批通过国家审定的适宜籽粒机械化收获的品种之一。 推进玉米籽粒直收,除了有适宜机收的品种,烘干设备也为玉米生产“最后一公里”保驾护航。 “有些种植户家里没有仓储条件,收获期如果赶上阴雨天气,玉米很容易发霉变质,产生的黄曲霉素对人畜有很大危害。”舞阳县闫湾村东红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闫跃冬指着一组七八米高的烘干塔告诉记者,像这样的烘干设备每日可处理30吨玉米,籽粒收获后的玉米从装入到烘干只需要半小时。据了解,该合作社共有社员46名,可为种植户提供机播、机收、烘干等一系列农机服务,每年服务土地达5万亩。 黄淮海地区秋季往往阴雨绵绵、低温寡照,目前,这一片区的小麦已基本实现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而玉米仍以人工或机械收穗为主,收获后运输、晾晒、脱粒等环节费工费时,生产成本因劳动力价格上涨不断升高。加快推进玉米籽粒机收,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是降低玉米种植成本、增强玉米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如今,有了好品种和好设备,张永涛收玉米不再犯难,“现在收玉米也可以像收麦子一样省劲儿,等烘干后拉回来,就可以装袋卖了。”

    [更多详情]
  • 12 2019-10

    河南鲁山:“四链模式”加快产业扶贫

    河南鲁山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围绕“党组织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人才育在产业链、农民富在产业链”作文章,以党建促产业,以产业带民富,有力推进了脱贫攻坚。 组织建在产业链 挺起脱贫主心骨 鲁山县把从事相同、相近产业或有同类产业意向的党员,编为一个党小组;根据扩大规模、连片发展需要,把各产业党小组组建为产业党支部;对从事同类产业党员人数多、产业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成立产业党总支。目前,该县成立产业党总支3个、产业党支部69个、产业党小组1500多个。 鲁山县董周乡成立五里岭林果产业党支部,带动林果业从最初的65亩示范基地,发展为绵延15公里、3.5万亩的特色经济林长廊,年产值1.7亿元。 党员聚在产业链 当好扶贫主力军 鲁山县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就近组建、方便管理”原则,把党性原则强、群众观念强、服务能力强的党员种植大户推选为产业党组织负责人,吸纳贫困群众参与,打造产业发展引擎。 在产业党组织引领下,该县1万余名农村党员主动认领政策宣讲、技术指导、销售服务等产业发展示范岗,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脱贫攻坚中挑大梁、当先锋。 人才育在产业链 培育脱贫主人翁 鲁山县把农技专家、乡土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才等组织起来,组建县农业科技服务团和乡镇分团,根据农时农事开展学习培训,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同时,该县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创办“网络医院”,对群众的生产难题“线上”会诊、“线下”指导。目前,服务团开展产业技术帮扶5800多次,培训群众4.6万余人(次)。 农民富在产业链 决胜脱贫主战场 鲁山县从县域拔尖人才中筛选骨干,对接扶持贫困村,定期组织骨干们走上田间地头,开展“党建+农技培训”“党建+科技服务”,打造产业扶贫体系,服务特色产业发展,增强“造血”功能。目前,该县培育形成葡萄、酥梨、血桃、蓝莓等一大批特色产业,带动万余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鲁山县辛集乡葡萄产业党总支书记张平洋退伍不退志,带领总支88名党员,深入钻研葡萄种植技术,使该乡葡萄种植亩产值从2000元提高到15000多元,辐射带动16个村连片种植葡萄1.5万亩,带动853户贫困户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
  • 12 2019-10

    沁阳市供销社 积极助力“三秋”生产

    为做好“三秋”生产,沁阳市供销社充分发挥农资供应主渠道作用,全力抓好农资储备供应。 打好供应招。为充分摸清市场行情,该社及早派出采购人员分赴厂家组织采购货源,将农资及时运送到各销售网点,力保“三秋”期间农资供应量足、价稳、不断档、不脱销。截至目前,该社已组织供应各类化肥1.2万余吨,农膜、农药60余吨,中小农机具3万余件。 打好配送招。该社依托农资经营网络,开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利用100余家农资连锁店,以网点销售、直供配送、预约送货和网络平台线上下单、线下物流配供等让农产品进村到户。 打好服务招。该社积极开展各项惠农服务,采取延时经营、电话预约送货上门等措施,方便农民随时购买。同时,该社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农机作业、农技指导、病虫害防治等系列化、全程化服务,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打好监管招。该社配合市场监管部门严把农资进货、销售和农资质量关,确保让农民用上“放心肥”“放心药”。

    [更多详情]
  • 12 2019-10

    汝州:“旅游+”里的乡村振兴密码

    临近傍晚,张玉梅送走了最后一桌客人。将餐厅收拾干净后,她拧开院子里的水龙头,接一捧甘甜的泉水润润喉咙,看着旅馆前宽敞干净的柏油路,已是这家“网红”旅馆服务员的张玉梅仍然觉得像是在做梦。 火车“开”进牛角岭 张玉梅工作的这家旅馆位于汝州市南部山区的牛角岭村,是一家由2节火车车厢改造而成的“火车旅馆”。除了火车餐厅和按照火车卧铺的特点设计的客房,旅馆还配套建设了6间特色民俗小木屋,可同时容纳50名游客山区体验游的住宿需求,满足100人同时就餐。 因背靠牛角岭山顶森林公园,坐拥伏牛山的优美风光,景色宜人、别具特色的牛角岭旅馆很快就成了当地的“网红”。自今年5月份正式营业以来,旅馆就接待了汝州及周边的游客500余批将近6000余人,这其中以家庭亲子游、社会团体自驾游和文学艺术家写生采风者居多。 从一个交通闭塞、吃水困难的深度贫困村到如今的乡村旅游打卡点,牛角岭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柏油路铺到了村民的家门口,新打的一口193米深水井不但让家家用上了自来水,富含锶元素的好水质还引来了纯净水厂项目,400多亩的薄皮核桃明年就能迎来盛果期,新开张的火车旅馆更是成了许多驴友的“心头好”…… “俺大字不识几个,能在这儿体面的上班,真是没想到!”张玉梅说,去年她家就脱了贫,自己也在家门口的火车旅馆上了班,有了正经营生。“火车‘开’进了牛角岭,也给俺带来了幸福生活!” 火红的石榴富乡邻 同样“没想到”的还有李彩霞,从大都市的白领丽人到黄土地上的新型职业农民,她用了6年时间。在刚刚结束的2019河南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大赛决赛上,初出茅庐的她就拿到了成长组的二等奖。 2013年,原本在大城市做销售主管的李彩霞和老公戴凯华一起回到自己的家乡—汝州市焦村镇,创办了汝州市士博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拾榴花果山”品牌,在海拔600多米的山上先后种植1000余亩优质石榴,并运用无线覆盖、网络视频、网站宣传、微信营销及电子商务等“物联网+农业”的最新科技手段,打造出一个集采摘、游玩为一体的现代化绿色休闲庄园。 “这里的石榴口感特别好,而且更大更红!”正在带孩子采摘的张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是郑州人,买这里的石榴好几年了,这次特地带孩子过来感受一下采摘的乐趣。 “人工防虫、大雁除草、乌鸡捉虫—生态种植就是我们石榴好吃的秘诀!”戴凯华说,他和彩霞的目标是以石榴种植为依托,结合亲子旅游、民宿体验,打造一个石榴项目的休闲观光农业,让乡亲们也跟着致富。截至目前,除了在园区务工的几十名贫困户外,有几户村民也跟着他们种了几百亩石榴,苗木、技术、销售渠道都由公司提供,“花果山”和乡亲们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除了火车旅馆、拾榴花果山,我们还有很多成熟的乡村旅游项目!”汝州市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张志强介绍说,“发展乡村旅游必须要有特色产业作支撑,我们通过‘旅游+’,把汝州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自然资源、成熟的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和旅游富民,助力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
  • 11 2019-10

    村庄办起“托牛所”

    10月9日,叶县常村镇杨林庄村民在精心饲养肉牛。 杨林庄属山区村,村民有上山放牛的习惯。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环保标准的提升,村内居民散养畜禽模式已不适宜。为确保村民稳定增收,去年,该村集体筹资20多万元,在村外建成一座能容纳80头牛规模的“托牛所”,集体托管村民散养在家的肉牛,并给予肉牛购买保险并享受繁殖补助。这既提高了村民养牛的积极性,又带动了村集体增收。

    [更多详情]
  • 11 2019-10

    河南省出台13条措施加快稳定生猪生产

    2021年底前建洗消中心,每个补贴30万元;从现在起到明年底,从国外引进种猪,每头补贴3000元……日前,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通知》,出台了13条具体措施。 支持洗消中心建设,对2021年年底前种猪场、规模养猪场(户)建设的洗消中心,省财政按照每个30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2019年~2021年全省每年补贴不超过100个。 加快推进新建生猪养殖基地项目建设,培育一批现代化生猪养殖企业。加大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力度,鼓励生猪调出大县利用奖励资金与担保机构合作,共同设立生猪生产融资风险补偿金,支持生猪养殖企业圈舍改造、良种引进等。 对2020年年底前新建、改扩建种猪场、规模养猪场(户)和禁养区内规模养猪场(户)异地重建给予一次性补助。2019年省财政安排地方猪遗传物质保种资金,加大淮南猪、豫南黑猪等地方良种保护力度。 建立省级生猪生产调度机制,对全省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猪场(户)进行月度跟踪调查。 对整车合法运输仔猪及冷鲜猪肉的车辆,恢复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2020年6月30日前,对整车合法运输种猪及冷冻猪肉的车辆,简化查验程序,免费放行。

    [更多详情]
  • 11 2019-10

    打通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最后一关”

    玉米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加快推进玉米籽粒机收,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是我国玉米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增强玉米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10月8日,2019年国家玉米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暨籽粒低破碎机收技术现场活动在舞阳县举行。 在舞阳县莲花镇活动现场,9个玉米籽粒机收代表性品种成熟待收,11辆联合收获机整齐排列在田间。“选育优质机收品种、采用高效栽培模式,再加上先进的收获、烘干技术,玉米籽粒机收势在必行,品种更新换代时机已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合成信心满满地说。 漯河地处黄淮海平原,位于我国夏玉米生产的主要区域之一。目前,黄淮海地区小麦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而玉米仍以人工或机械收穗为主,收获后运输、晾晒、脱粒等环节费工费时,生产成本因劳动力价格上涨不断升高。而且,玉米收获后由于用工紧张或阴天下雨晾晒不及时,极易发生霉变。 “黄淮海地区快速推进农机农艺的结合尤为迫切。培育一批适宜各生态区籽粒机收的品种,关键在于研发一批适宜不同地形和籽粒收获的机器,重点在于集成一批良种良法配套、农艺农机融合、烘干能力匹配的玉米籽粒机收技术体系和生产模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刘京宝说。 针对我国玉米籽粒机收现状,农业农村部于2014年启动了国家玉米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工作,研发集成了黄淮海玉米小麦双机收生产技术体系和生产模式,并在华北、黄淮海等地区建立示范基地。此次活动是对近年来黄淮海地区玉米良种攻关和籽粒低破碎机收技术成果的一次“大检阅”。来自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及玉米种子企业、农机企业的代表共200多人,现场观摩了玉米高效生产样板。“好品种配好机器,你看,这个玉米籽粒收获后多干净!”伴随着机器轰鸣,金灿灿的玉米粒从联合收获机中倾泻而出,不少与会人员由衷地赞叹。 “籽粒机收是玉米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是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最后一关,对降成本、提品质、增强我国玉米产业竞争力、实现玉米高质量发展有重大意义。”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刘天金说。 专家们一致认为,玉米良种联合攻关要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聚焦籽粒机收攻关目标,加快培育推广绿色生态、优质安全、多抗广适、高产高效的玉米新品种,实现优良品种、高效栽培、先进农机融合发展。

    [更多详情]
  • 11 2019-10

    杂交“混血薯” 致富“金疙瘩”

    近日,在位于孟津县横水镇的洛水永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高端红薯产业种植基地里,工人们正在收获红薯。 该公司引进日本、新西兰等国先进品种与国内优良品种进行杂交、繁育、脱毒、驯化,培育出适合本地气候、土壤的多种高附加值“混血薯”。“混血薯”色泽艳丽、口感细腻、香甜浓郁、含硒量高,宜深加工。同时,该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600多户群众脱贫致富。

    [更多详情]
  • 11 2019-10

    特产成“网红” 农户受益多

    2分钟卖出500单手抓饼,1小时售出2000斤软籽石榴……在洛宁县前不久参加的一场农产品直播购物活动上,上戈苹果、软籽石榴等特色农产品备受网友青睐,当天成交额逾39万元。 “电子商务真带劲儿,不出门就能卖那么多石榴。”回忆起直播购物活动的火爆场面,57岁的张玉立难掩兴奋之情。张玉立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在洛宁县城郊乡承包了800亩土地,主要种植突尼斯软籽石榴等特色作物。得益于当地良好的自然条件,这些石榴个头大、甜度高、水分足,颇受群众欢迎。不过,“酒香也怕巷子深”,由于缺乏销售渠道,这些优质石榴前两年只能在洛宁县城售卖,难以打入更远的市场。 搭乘直播销售这一电商快车,张玉立的“豫兴隆”牌软籽石榴在极短时间内被各地网民了解,2天的销售额就突破5万元。“销路有了,咱就敢甩开袖子大干一场。”张玉立说,能容纳200吨水果的冷库即将建成,新采摘的石榴储存于此,能在春节期间卖个好价钱。下一步,他打算把石榴种植面积扩大至800亩,让销售额从如今的80万元实现翻番,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 眼下,位于上戈镇的洛宁超越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超越公司)车间内一片繁忙景象,为了将网上的数千份订单按时发往全国,工人们正加班加点筛选、包装苹果。该公司苹果基地平时有务工人员150名至200名,农忙时节有500名左右,带动23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每人年收入2万元左右。 王金良曾是一名贫困户,与妻子托管了超越公司60亩果园。如今,夫妻俩不仅走上致富路,还建立了网络销售平台,收购贫困户种植的农产品,帮助身边的人脱贫。“‘电商+农产企业+贫困户’的经营模式,让我们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生活越来越有奔头!”王金良说。 在洛宁,张玉立和王金良的经历仅是一个缩影。近年,该县将电子商务进农村与精准扶贫有机融合,积极推动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建设及人才培训,完善乡村电商服务体系、乡村物流体系,着力推进淘宝村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已建成1个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10个乡镇级农村电商服务站、147个农村电商服务点(包括60个贫困村服务点)、20个农村电商贫困村联系点,构建起资源共享、覆盖广泛的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因工作成效明显,该县近日被省商务厅授予“全省电商扶贫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下一步,我们将在乡村电商人才培养、服务站点建设运营等方面继续发力,积极参与线上产销对接活动,让更多特产成为‘网红’,让更多贫困户受益。”该县副县长韩丽莉说。

    [更多详情]
  • 11 2019-10

    鲁山:小香菇撑开脱贫致富伞

    10月9日,在位于鲁山县瓦屋镇土桥村的尧荣菌业有限公司食用菌种植基地里,一朵朵鲜嫩的香菇撑开了小伞,长势喜人,工人们忙着采摘、运输,一派丰收的景象。“今年的香菇种植达到35万袋,产量达到2000吨左右,全部采用冷链运输车运到郑州、西安等大城市出售。”该公司负责人雷根宪说。 今年,尧荣菌业有限公司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及设备,补齐传统种植的短板,提高香菇种植产量,通过流转土地,改建香菇种植大棚。在发展种植的同时,公司整合附近土门、背孜等多个乡镇的种植资源,创新发展思路,形成产供销一体化,将香菇销往全国多个省市。 目前,该公司流转鲁山县瓦屋镇土桥村及附近村子土地250余亩,建成种植大棚70多个,安排村民务工80余人,其中50多名为贫困户,每人每天能够增收100元左右。 鲁山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该县始终把食用菌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依托一系列扶持政策,利用气候资源优势,以点带面,多措并举加速推动香菇种植快速发展,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