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3 2019-09

    9月起运输仔猪及冷鲜猪肉恢复执行“绿色通道”政策

    记者2日从交通运输部获悉,为稳定生猪生产,保障猪肉供应,交通运输部近日联合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对仔猪及冷鲜猪肉恢复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的通知》,明确自2019年9月1日起,对整车合法运输仔猪及冷鲜猪肉的车辆,恢复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 通知指出,在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期间,对整车合法运输种猪及冷冻猪肉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 通知要求,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督促指导收费公路经营管理单位严格落实政策,规范车辆查验管理,确保整车合法运输车辆免费通行。各地畜牧兽医部门要为公路收费站准确辨别种猪、冷冻猪肉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通知强调,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鼓励相关车辆安装使用ETC车载装置,尽快实现不停车快捷通行,进一步提高鲜活农产品运输效率。

    [更多详情]
  • 03 2019-09

    西峡香菇累计创汇53亿美元

    8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专场新闻发布会。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生在谈到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介绍,西峡香菇通过搭乘电商快车,出口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创汇达到53亿美元,可以说小香菇也撑起了一片天。 “作为河南省出口额最大的农产品,西峡香菇融入‘一带一路’远销国际市场,跨境电商为香菇及其制成品走出国门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通道。”西峡县食用菌生产办公室主任陈东旭说,西峡香菇从2005年开始走出国门,出口货值由当年的不足300万美元提升到2018年的11.8亿美元,创造了14年增长近400倍的奇迹,西峡香菇已经连续多年领跑河南食品农产品出口,累计出口创汇53亿美元。 下单、打印、包装、分拣、装车、运输……8月27日,位于西峡县产业集聚区的家家宝食品公司电商区异常繁忙。“跨境电商拓宽了香菇出口渠道,为扩大香菇国际贸易提供了新平台,注入了新活力。”现场组织调运货物的该公司董事长杜广义介绍,公司的主打产品香菇脆片、手撕香菇等休闲食品通过电商远销海外,年线上销售额超6000万元。 作为河南省大宗出口农产品,西峡香菇巧借“一带一路”东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过去我们的产品走海运,一次运送周期要38天,现在随着我国搭建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桥梁,我们可以通过陆运等方式,运送周期缩短为15天,大大降低了成本。”杜广义介绍,企业实实在在地享受着国家政策带来的红利,公司每年出口俄罗斯的食用菌贸易额都在3000万美元左右,在同类商品中占俄罗斯市场份额的65%。 菇中珍品出西峡。西峡县地处暖温带与北亚热带分界线,生产出的香菇不仅菇形好,而且花菇率高。近年来,该县抓住“南菇北移”的契机,把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作为富民“一号工程”和“一村一品”领衔工程。该县探索推广的“基地化种植、科学化管理、工厂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的生产模式和完善的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农业投入品控制体系、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业界闻名,建成了沿鹳河百公里香菇标准化长廊,实现了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形成了“上接基地、中连市场、下游打造骨干龙头出口企业”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全国最大的干香菇出口货源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赢得“西峡香菇甲天下”的美誉。如今,西峡有20万人从事香菇生产和经营,农民人均收入近60%来自香菇产业,仅西峡县伏牛山百菌园这一家企业,就通过菌棒托管的方式带动、帮扶144户贫困户442人脱贫。 在位于西峡县产业集聚区“香菇城”的西峡县鸿洋食品有限公司,香菇精选车间的工人正在生产发往俄罗斯的5个货柜的香菇罐头,这批香菇罐头3天内将从青岛港装船运往俄罗斯。“我们去年的出口货值达2亿元,主要销往韩国、俄罗斯等国家,西峡香菇的美誉度让我们的产品畅通无阻。”该公司总经理张峰说,比起以前,现在从事出口的企业要轻松很多,单就通关手续而言,如今通过互联网,企业信息可以实时上传,通关手续简便快捷。 “十几年前,西峡的香菇都由来自福建、浙江一带的客商收购,再由他们卖到海外,他们为了利润会尽量压低菇农的价格。现在原料对本土企业都供不应求,很少再卖到外地了,中间环节越少,菇农的红利就越多。”西峡县华邦食品公司董事长薛小芹说。该县投资6000万元建成了集购销、加工、分级、包装、保鲜、储运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的双龙香菇专业市场;投资3.2亿元在县产业集聚区建成占地1200亩、可容纳50多家企业的西峡香菇城。目前,入驻该县的香菇加工企业108家、出口企业62家。 “‘一带一路’战略给西峡香菇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为我们带来更多对外交流合作的机会,我们会不断推进产品的创新和升级,更好地掌握在国际市场上对香菇价格的话语权,让更多国家品尝‘西峡味道’。”西峡县委书记、县长周华锋说,下一步,西峡县将携手省农科院组建国际化香菇龙头企业,致力于科研、种植、投入品生产、国际贸易服务、文化传播等五大平台建设,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实现西峡香菇年产值突破500亿元的目标。

    [更多详情]
  • 03 2019-09

    孟津县:农家院里飞出致富鸽

    在孟津县,张奇峰这个名字,没几个人知道,但提起“养鸽的张奇峰”,知名度就高了。 推开朝阳镇崔沟村一处不起眼的农家院的门,里面别有洞天。走进小院,3个现代化养鸽大棚,每个占地1600平方米,共养殖1.5万只鸽子。从院内到大棚内,非常干净,几乎闻不到一点异味。 “这是白羽王,羽毛纯白喜人;这种是灰王,肉鸽品质好、产蛋量大、抗病强;这种是自别鸽,能通过毛色直接辨别公母……”作为一名“80后”,文质彬彬、身材瘦弱的张奇峰,聊起鸽子,像换了一个人。 小时候,张奇峰家里就养过鸽子。1997年,高中毕业的他远赴上海做水电安装工。在打工的一年里,他经常听人说起南方人喜欢吃鸽子肉,肉鸽需求量很大。张奇峰觉得是个商机,萌生了回老家养鸽子的想法。 “一鸽胜九鸡,无鸽不成席。鸽子的营养价值很高,市场很广阔。”回到家乡的张奇峰发现,当时我市养鸽的人不多,进购种鸽都难。通过反复向家人做工作,张奇峰在自家院里用石棉瓦搭了一排鸽舍,独自坐大巴车到山东、河北等地购买了200多只种鸽。 “规模化养殖和养着玩儿,是不一样的,必须认真学习管理和防疫知识。”高中毕业的张奇峰,每次去外地进购种鸽时都会“拜师学艺”,随后再自己摸索。除了吃饭睡觉,张奇峰每天与鸽子为伴。防疫知识、喂养知识、日常管理……光是总结的养鸽知识,他就记了三本厚厚的笔记。 2000年,张奇峰已经养了近千只鸽子,在当地小有名气。天有不测风云,2003年“非典”期间,原本八九元一只的肉鸽,价格直接跌到四五元一只,张奇峰损失惨重。雪上加霜的是,张奇峰养的近千只鸽子八成害了鸽瘟。他到处查资料、寻求治疗方法,最终保住了大多数鸽子。 “只要坚持下去,确保我养的肉鸽质量好,一定不愁销路。”凭着一股韧劲,张奇峰的养鸽生意逐渐好转,他租场地、盖厂房、买设备,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带动了当地不少农户一起养鸽,肉鸽也远销福建、浙江等地市场。 2013年禽流感肆虐期间,张奇峰的养鸽生意再次受到重创。“当时禽流感对于禽类市场的冲击,不亚于一场地震。”张奇峰说,最艰难的时候,县、镇两级为他提供了无息贷款。在经过市场调研后,张奇峰动员大家改卖鸽蛋,并辗转联系各地客商。一场“地震”后,不只是张奇峰,跟着他卖鸽蛋的老乡们也都挺了过来。 自2015年起,看到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张奇峰通过贷款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并探索通过网络销售、订单销售的方式,把乳鸽、鸽蛋销售到全国各地。随着订单源源不断,张奇峰成立了洛阳鹏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且采用统一销售的方式,公司年销售额突破150万元。截至目前,张奇峰累计带动上百家养殖户,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防疫保健培训,也为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靠着勤劳的双手,张奇峰养的鸽子已经销往全国各地。“一个人富不算富。我想进一步扩大规模,带动更多乡亲一起走上养鸽致富路。”话刚说完,张奇峰又钻进鸽舍忙活去了。

    [更多详情]
  • 03 2019-09

    部分养殖企业每头生猪赚1500元 仔猪行情持续走高

    生猪价格的上涨,给供给、消费两端带来的影响依旧不减。 “猪肉价格涨的太快,价格翻倍了。”9月2日,有消费者在微信群里“吐槽”近期肉价涨幅太快,这个话题一开头,立刻有人响应,“去买菜感觉都下不了手。” 消费端的“吐槽”背后,是生猪养殖供给端缺口明显的状况仍待解决,而在综合因素的推动下,生猪养殖利润上升。卓创资讯数据显示,随着猪价不断走高,部分养殖企业的盈利已经高达1500元/头。 对于当前猪肉价格的大涨,有分析师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生猪价格上涨,非洲猪瘟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此前的恐慌性清栏也是一方面原因。” 根据最新的券商研报显示,2019年8月份,国内生猪价格大幅上涨,供应方面,北方地区整体猪价高位震荡调整,由于母猪到生猪出栏需半年左右,截至今年8月30日,生猪出栏受去年以及今年年初疫情的影响,生猪存栏量大量下跌。 需求方面,月内猪瘟疫情以及白条猪高价对于终端需求仍有一定的心理因素拖累,抑制终端市场猪肉购买力。但是随着入秋天气转凉,大中院校开学集体采购同时伴随着中秋国庆双节的影响,猪肉需求量加大。 由于供给端存栏量大幅减少的原因,猪价呈现大幅上涨。养殖产业链条中,仔猪繁育、生猪养殖的多个环节都迎来了可观的利润。 据卓创资讯数据显示,8月份仔猪价格震荡上涨,仔猪月度平均出栏价格968.90元/头,环比涨幅18.96%,同比涨幅125.70%。“部分养殖企业盈利已经高达1500元/头,养殖户补栏积极性得到提振;同时能繁母猪存栏处于低位,仔猪供应紧张;受疫情影响,仔猪跨省调运谨慎,整体流通不顺畅。综合来看,仔猪需求大于供应,行情持续走高。截至8月底,山东、福建、山西、两广、江西、东北已经破千,山东仔猪价格最高,15公斤仔猪出栏均价1350元/头。”卓创资讯预计,下月仔猪市场价格仍然呈上涨态势。 生猪价格的持续升高,在让消费者感叹肉价“高攀不起”的同时,对消费的抑制效果已然呈现。 据新发地最新一周(即8月24日至8月30日)跟踪数据显示,这一周内,白条猪日均上市量为1657.86头,比此前一周(即8月17日至8月23日)的1732.86头下降4.33%。而去年同期日均上市量为1849.29头,同比下降10.35%。研报称,肉价上涨以后,对消费已经产生比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尽管日均上市量环比、同比都出现比较明显的下降,但是在上市量减少的情况下,返厂的比例明显增大。“新发地市场每天上市的白条猪都有一部分销售不出去,以前返厂的比例在10%左右,上周返厂的比例扩大到10%以上,通常在15%至20%之间。” 此外,援引公开信息可知,由于肉价的上涨,有区域出现了“限购”的现象。9月2日,有报道提及,广西南宁市实施猪肉价格临时干预措施,在10大菜市场实行限量限价销售猪肉。广西南宁市实施猪肉价格干预措施并不是首例,此前也有报道提及,有其他省市在部分区域实施了平价猪肉销售、补贴、限购等措施。

    [更多详情]
  • 03 2019-09

    原阳县:大棚里的蔬菜卖到海外

    “我们的蔬菜主要卖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不在内陆销售。”近日,记者来到原阳县陡门乡陡东村,站在村北头128亩的连体大棚前,河南省优宜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优宜佳公司)董事长金祥利告诉记者,这些蔬菜主要供做西餐使用。 这座超大连体棚,是优宜佳公司在原阳县的布局之一。据金祥利介绍,2017年年底,陡门乡政府和该公司共同谋划了大棚的建设,并于去年2月开始种植蔬菜,西红柿与黄瓜(或尖椒)轮着种,当年销售额就实现了230余万元,纯收入120余万元。 “不光蔬菜能卖到海外,在这儿打工工资也高!”提起这个连体大棚,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 根据租赁协议,优宜佳公司每年向乡政府交租金58万元,这些租金分给贫困户352户672人。这座大棚,带动了附近120多人就业,其中贫困户就占了30多人。按照全勤来算,这些贫困户每人每月可以拿到2600元的工资。该公司还鼓励贫困户承包蔬菜种植,公司提供技术、施肥等,承包户只需要负责管理,产出四六分成。

    [更多详情]
  • 03 2019-09

    淮滨县:自己靠“豆”致富不忘助农增收

    “我和婆婆在家闲着没事,在这边采摘青豆,一天可以采摘500斤,老板一斤给0.3元工钱,一天下来能挣150元。”8月26日,淮滨县芦集乡宋湾村青豆种植基地,朱良梅一边笑着告诉记者,一边麻利地将豆子摘下放进身边的筐里。 和朱良梅一样有说有笑把钱赚的,记者数了一下,大约有260多人。他们戏称自己是“流动大军”,半个月前在该乡刑营村采摘,结束后刚转到的宋湾村,每人日均工资达70多元。 让200多人有活可干的是芦集乡邢营村村民刘学章。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之前在上海种植葡萄,效益不错,随着年岁增加,萌生了回家发展种养业的想法。2018年初,刘学章与另外两个合伙人在邢营、宋湾几个行政村流转了700多亩土地,注册了学章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青豆。 谈及初衷,刘学章介绍,种植青豆周期短,只需90天时间,投入劳动力少,管理轻松,一亩地投资成本在1000元左右,可以收入2500斤青豆,扣除农药、化肥、种子、人工,一亩地纯收入在1000元左右。 创业之路并不轻松,由于青豆品种选择错误,加上种植技术不成熟,2018年种植的青豆只长叶不结籽,第一年3个人亏损了几十万元。总结经验的刘学章今年调换了品种,并与江苏常州一家蔬菜公司签订了协议,一斤青豆回收价超过1元,截至目前已卖出40万斤。 收到效益的刘学章积极用务工带贫。50多岁的贫困户刘达章以前仅靠种地为生,现在在合作社务工,帮忙打药、装车、锄草,一个月可收入2000元,每天都乐呵呵的。 “今年老百姓见到了实在的效益,不少人想要跟着合作社种植青豆。下一步,我们要指导村民种植蚕豆、小豆,俺们要靠‘豆’致富。”掌握门路后,刘学章对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奔小康信心满满。

    [更多详情]
  • 03 2019-09

    商城县:投资生态农业致富惠及家乡

    “这150多亩种的是无公害丑稻,这几口整修的大塘是生态垂钓和养殖中心,那片是果园和花卉观赏基地……”8月27日,在商城县上石桥镇堆塘村华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种植养殖基地,负责人张克涛一边介绍,一边带着笔者参观。 今年43岁的张克涛就是本村人,高中毕业后怀揣梦想外出闯荡,先从餐饮服务做起,攒下了人生第一桶金后回到家乡信阳开了一家建筑公司,之后又成立了一家文化公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穷不忘根,富不忘本,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张克涛说,他小时候家里很贫困,没少得到乡亲们的帮助,现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就想为乡亲们实实在在做些事。在家乡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让乡亲们不出村就能打工挣到钱,还能带动乡村旅游和其他产业发展。 2016年,张克涛以每年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了村里560余亩田地和荒山。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平整生态园土地500亩,整理农田150亩,整修130余亩废旧坑塘,硬化4米宽水泥路20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30盏,栽植苗木1.2万株,栽种各类果树1.25万株,建造羊圈4500平方米,鸡圈6000平方米,鹅圈3000平方米…… 正在生态园给鸡、鹅喂食的贫困户张家清说,他常年在这里务工,老伴儿在他忙的时候过来搭把手,每年夫妻俩的工资有6万余元。村民刘艳介绍,以前村里很少有外人来,但自从建了生态园就陆续有游人过来,尤其是在节假日,游人络绎不绝,她就在家门口开了个小卖部,既能顾家,又能赚钱养家。 据悉,该公司结对280户贫困户,每户每年享受保底收益510元,收益当年兑现;吸纳当地农民20余人为常年员工,每人每年可得工资5万元左右;每年还可解决富余劳动力季节性用工近4000个。 张克涛说,下一步,公司将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停车场、文化广场、农具展览馆、书画院和游客接待中心,把生态园扩大到千亩以上,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新兴业态,带领更多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

    [更多详情]
  • 03 2019-09

    汝州市:种植金银花 地里摘“金银”

    “今年前期天旱,加上发生病虫害,减产在所难免,预计每亩地产干金银花80斤左右,但整体效益还算可以。”8月26日,汝州市寄料镇徐庄村的金银花基地里,正在招呼村民采摘金银花的徐世勇擦着脸上的汗说。 今年61岁的徐世勇干过村党支部书记,脑子灵活。2016年他考察到种植金银花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后,流转土地200亩,投资500万元注册成立了世勇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了抱团发展,开拓更大的市场,他还与周围的大棚香菇种植户联合起来,成立农产品协会。 今年7月,基地一期种植的近70亩金银花进入了盛花期,最多时一天需要一二百人采摘,村民每采摘一斤金银花能挣5元钱。除了本村的16名贫困村民,还吸引了周边乡镇的10余名贫困村民前来务工。“采摘工作技术含量不高,上手快的一天可以挣到100多块钱。”徐世勇说。 “我们和河南金百草中药材有限公司合作,金银花不愁销路。去年采摘的第一茬金银花每公斤卖到260元,相信今年的价格也不会低。”徐世勇对金银花的收益很看好。 “村里建有扶贫车间,这些天采摘的金银花人工分拣后在扶贫车间经过机器烘干,再销售给药材公司。下一步准备采用小包装销售,打造自己的金银花原产地品牌。”徐世勇满怀信心地说。

    [更多详情]
  • 03 2019-09

    2019年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大赛复赛开赛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8月31日,河南省2019年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大赛复赛在中牟县河南农业高新科技园开赛,包含种植、养殖、生态农业、田园综合体等不同业态、不同种类的105个项目,全面展示了我省各地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创新成果,激发了广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创新热情。 比赛现场,项目展示精彩纷呈,评委质询直击“要害”。“农业要讲初心,更要讲效益”“基地+农户,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参赛选手带来的好项目让人眼前一亮。而评委质询环节,“该项目最核心的点在哪里”“知识产权是不是自身掌握”,除了深入了解项目情况外,专家更是现场为参赛选手支招。来自商城县的参赛选手周正祥介绍说,作为一名年轻的茶农,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大赛既是竞争又是交流,是一次难能可贵的机遇。 据了解,近年来我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探索建立了“四路协同”培育机制、“四类并进”培育计划、“四位一体”培育制度、“四项并行”培育政策,实现了“四力提升”培育效果。 截至2018年底,全省累计培育各类新型职业农民77.88万人,认定生产经营类新型职业农民3.4万人。新型职业农民将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现代经营理念和产业发展模式引入农业,为我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新的活力,赋予了新的动能。 此次参赛者既有在乡的老农,也有返乡创业的大学生,还有一部分退伍军人和农民工代表。大赛承办方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院长刘源介绍说,与去年相比,今年的选送项目整体质量和水平大幅提高,特色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项目有所增加,生态农业类、电子商务类、创意农业类等体现农业发展新方向、新业态、新模式的数量增长迅速,选手年龄呈下降趋势,且女性人数有所上升。 据悉,复赛结束后,将有30名选手脱颖而出,进入下一轮9月份的决赛。

    [更多详情]
  • 03 2019-09

    面积持平长势较好 河南玉米丰产概率大

    为了解玉米生长情况,笔者近期对河南省几大玉米主产县市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2019年河南省玉米播种面积变化不大,多数地区与去年大体持平。从生长情况来看,除了南阳地区受干旱影响,玉米长势略差或将出现减产外,其他地区长势均相对较好。如果后期不出现异常情况,全省玉米丰收丰产的概率较大。 其中,周口玉米种植面积与上年基本持平,长势较好,预计产量和质量都比较乐观。受大风天气影响,驻马店局部地区玉米出现倒伏,但面积不大,倒伏地块亩产估计500~600斤。受高温干旱影响,南阳地区玉米绝收面积约10%。初步预估,今年亩产约430公斤。目前,南阳地区春玉米已陆续收获上市,粮质以二等以上为主,优于上年。由于干旱,该地区玉米水分低于往年,霉变少于往年,估计霉变粒1%左右;春玉米个体粮点收购价0.95~0.98元/斤。安阳、新乡、永城玉米整体长势较好,预计亩产都将高于上年。 玉米是河南第二大种植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2016年,全省玉米播种面积6316万亩,创下历年高位。近几年,受农业供给侧改革及临储玉米收购政策取消影响,玉米播种面积从高点回落。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河南省玉米播种面积约为5630万亩。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