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3 2019-08

    河南舞钢:家庭农场里的致富路

    “我现在主要就是喂牛,一天喂两次,喂完之后加点水,然后刮一刮牛粪,没事的时候打扫一下卫生,收拾下院子就行。在这里干活儿也不累,工资呢很稳定。”2019年8月10日,在河南平顶山舞钢市八台镇从军家庭农场内,正在干活的贫困户温建兰激动地说。 农场的主人名叫安从军,今年49岁。2015年安从军回到家乡流转了225亩土地搞起了肉牛养殖,几年下来,夫妻俩的养牛场存栏量达到130头,每头牛纯利润达6000元。 随着规模扩大,安从军将村里部分年龄大的劳动力组织起来,一到秋麦二季,村里凡是有劳动能力的,都被他请来干活儿,工资当天结算。去年收秋时,他把村里的年老体弱者请来帮忙剥玉米。一群老头儿老太太,每人搬个小板凳,咧嘴豁牙笑着干,一天每人就能拿40块钱工钱。“俺老两口都70多岁了,啥也弄不成、从军这是给俺这些老家伙发钱哩呀!”谈起去年的情景村民安云卿笑得合不拢嘴。 安从军的家庭农场只是舞钢市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缩影。 2018年2月,为了促进家庭农场持续建康发展,舞钢市出台了示范性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规范了示范性家庭农场必须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符合“四有五化三效益”要求,即“有规模、有规划、有场所、有配套”,达到“业主职业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科学化、生产标准化、产品专业化”标准,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同步,并经工商注册登记。 说起未来规划,安从军自信满满地说:“我的养牛场还会继续发展,扩大养殖规模,在不断提高养殖经验的同时,还要为安庄养殖业做出榜样。现在我又有了自己的新目标,争取在现有的养殖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继续当好村民养殖致富的带头人。”

    [更多详情]
  • 23 2019-08

    “一村一品”富农家 乡村振兴“底气足”

    寺庄坪村的玉兰树枝繁叶茂,王家坪村的花椒林椒果飘香,富村的香菇种植红红火火……夏末初秋时节,漫步在渑池县英豪镇,到处都能看到特色产业大发展的景象。 贫困群众依靠什么脱贫?怎么样才能稳定脱贫、持续增收?英豪镇立足实际,根据各村农业结构特点和种植传统,围绕“特色种植、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经济林、特色农业等新兴业态,使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为乡村振兴增加了“底气”。 经济林富民增收 在寺庄坪村的玉兰花种植基地,一株株玉兰花树个头挺拔,长势喜人。渑池县玉兰林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金钟介绍说,2014年以来,他先后投资200多万元,从南召县引种玉兰树260余亩,经过4年多辛勤培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每年的11月到次年4月,前来购买玉兰树的客商络绎不绝。目前,该公司已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00多万元。 在发展过程中,玉兰林业公司对有种植意愿的农户,进行“一对一”帮扶,带动他们发展玉兰树种植。该村残疾人贫困户杨月清利用政府给予的每年每亩500元的产业发展补贴,在该公司帮助下,种下了21亩玉兰树。“玉兰树市场前景好,风险小,价格稳定,我这21亩玉兰树,5年后至少能收入六七十万元。” 目前,寺庄坪村种植玉兰树500余亩,每年花期一到,紫、白、黄三种花色的玉兰花竞相开放,远远望去,美不胜收,成为英豪镇一道亮丽风景。 为了支持像王金钟这样的产业大户和杨月清这样的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英豪镇通过土地流转、政策扶持和科技引领等措施,大力发展经济林种植,扩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王家坪、寺庄及其他各村花椒树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预计到盛果期,产值将超过2000多万元。 金银花香“金银”来 “金银花是个宝,既能泡茶,又能入药。”在英豪镇水源村的金银花产业基地里,水源村村委会主任孙小云向记者介绍:“金银花这种作物十分耐旱,适应性强,生命力顽强,一年能开5次花。我们村从2004年开始种植,这几年市场价格起起落落,最高时一亩收入2万多元,低时也有几千元。这两年价格有所上涨,今年的收入要比往年好。” 2011年,水源村返乡创业能人占建超看到金银花良好的发展前景和良好收益,便通过土地流转,种植金银花1000亩,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为了发展壮大金银花产业,英豪镇因地制宜,以水源村金银花产业基地为中心,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其中,辐射带动全镇发展金银花产业,形成了核心区2000亩总面积6000亩的种植规模。金银花盛开时节,漫山遍野都是采摘金银花的务工人员,仅在水源村金银花产业基地里每天就有2000多人务工,每天支付的采摘劳务费就有几万元。 在水源村的带动下,英豪镇认真落实渑池县“双椒一药”产业发展政策,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2017年,西曲村的500亩丹参种植基地和东七里村的200亩柴胡种植基地,还有其他各村种植的板蓝根等中药材,对该镇中药材产业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 特色种植成亮点 8月14日,在仁灵村的110亩花椒产业基地里,间作套种的红薯郁郁葱葱,丰收在望。“这是我们村的集体经济项目,花椒树是3年前栽的。为了做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我们套种了‘商薯19’‘西瓜红’和‘烟薯29’等新品种红薯。”仁灵村村委会主任代小珍告诉记者,红薯管理粗放,产量高,每亩能达到5000多斤,亩收入能达到3000元。” 今年以来,英豪镇大力发展红薯、谷子、烟叶等特色农业种植。如今,槐英村2000亩蔬菜大棚、牛王岭村的300亩辣椒,后营村的300亩烟叶,苇园洼村的500亩谷子……各村特色种植产业百花齐放,各具特色。 在产业发展上,英豪镇大力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党支部+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大户”“返乡创业人士+产业基地”等发展方式,引导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稳定脱贫。截至目前,该镇已建成集中连片发展的特色农业示范园9个,成为该镇实现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更多详情]
  • 23 2019-08

    沈丘县:黄蜀葵花获丰收

    8月22日,在沈丘县卞路口乡高山店村,留守妇女正在药材种植基地里采摘黄蜀葵花,200多亩中药材黄蜀葵喜获丰收。据了解,该村黄蜀葵自6月份开始采摘以来,已收购4万多斤,产值达60余万元。

    [更多详情]
  • 23 2019-08

    茵陈枣茶 助农增收

    近日,在栾川县合峪镇康庄村田园茶厂,工作人员正在对加工好的茵陈枣茶进行装袋包装。 该村周边山区茵陈资源丰富,但一直没有利用起来。近年,该村通过村集体资产入股、合作社经营发展的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茶厂,开发茵陈红枣代用茶,在打造旅游特色农产品的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预计到2019年年底,该茶厂产品总销量在一万件以上。这也是一个可持续、长远发展的致富产业。

    [更多详情]
  • 23 2019-08

    鲁山:林业产业基地托起群众增收梦

    8月19日,笔者在鲁山县董周乡五里岭酥梨种植基地看到,果树种植大户孙振伟正在摘梨、装箱。他说,靠种植酥梨,俺家年收入都超过8万元。县林业局局长张文艺介绍,像这样的林业产业基地,全县有十多处。 近年来,鲁山县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在全县建设了十大林业产业基地,不断夯实群众增收的基础和后劲。以库区乡为主的蓝莓基地,辐射全县种植面积发展到6000余亩;以熊背乡为主的血桃基地,辐射全县种植面积3600余亩;以辛集乡葡萄种植基地,辐射全县种植葡萄15000亩,以辛集乡八里坡迷迭香、软籽石榴种植基地,辐射全县种植软籽石榴2800亩,迷迭香3000亩;以董周乡为主的酥梨基地,辐射全县种植面积60000亩;以土门、背孜、瓦屋为主的冬桃基地,辐射全县种植冬桃3000多亩;以下汤镇为主的万亩桃园基地,辐射全县种植桃树20000多亩;以梁洼镇为主的薄壳核桃基地,辐射全县种植核桃50000多亩;以董周、马楼等乡为主发展花卉育苗产业,辐射全县育苗种植20000多亩。 目前 ,该县经济林总面积达36万余亩,林果产品年产量达9000万公斤以上,经济林果产值达3亿元。这些林果业基地带动了1.5万名群众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
  • 23 2019-08

    河南民权:黄土地里长出新希望

    “啧啧!看这上海青长势真好,运到市场上准能卖个好价钱!”2019年8月22号一早,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龙塘镇干部赵艳美等人带领农技人员,来到该镇申庄村已脱贫的农户轩秀兰承包的蔬菜大棚里现场察看蔬菜长势情况,帮她解决蔬菜生产难题。 谈及承包的170座蔬菜大棚今年收入情况时,轩秀兰开心的合不拢嘴,她高兴地掏出手机给大家看:“怎么都想不到俺居然也学会了手机上卖菜,这下再也不用起早贪黑地赶集卖菜了,现在每天都有从菏泽、平顶山、北京等地的客户过来预定,有的都是直接开着货车当天就把蔬菜拉走了。现在正是蔬菜的旺季,他们都争着要俺家的菜,说对咱放心咧。我可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啊,你看看,这手机上都有订单呢……” 轩秀兰以前是全村有名的贫困户,儿媳又是残疾人,生活上过的总是不如意,现在政府给咱老百姓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她家就在政府的扶持下承包了蔬菜大棚,如今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收益一年比一年好。“现在你看,俺家不仅脱了贫,日子也过的越来越红火,越来越有奔头了,说到底俺得感谢党和政府的政策!”如今她高兴得逢人就夸。 据了解,轩秀兰承包的170座蔬菜大棚年收入今年就达到了二十万,带动了周边百余户贫困户就业,目前大棚里新栽种的20棚上海青蔬菜幼苗预计在15天之后就可以出棚销售,且市场前景看好,订单不断,经济效益科可观,大棚蔬菜种植成了她和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新门路。 看着轩秀兰高兴地说个不停,大家都跟着笑了起来。查看完大棚蔬菜长势之后,乡干部和农技人员当场提出了田间管理指导意见,给开出了“药方”。“生产有困难,政府都帮着俺解决了!没说的,俺一定和乡亲们把这‘扶贫菜’种好,让咱黄土地里长出新希望!”爽朗的轩大姐说着又笑了。

    [更多详情]
  • 23 2019-08

    南阳宛城区:古桩月季开出脱贫“幸福花”

    几十元、上百元一棵的山中野刺玫,经过栽植、修剪、嫁接,华丽变身为古桩月季,每棵可以卖1-2万元,最高可达3.5万元,古桩月季已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幸福花”。 南阳市宛城区瓦店镇来庄古桩月季基地占地300余亩,总投资1100万元。自去年10月建设以来,先后搭建大棚4座、小棚100多座,种植大型古桩月季1100棵、中小树状月季6000余棵,年产值可达800万元。基地内的古桩月季树采用野生蔷薇为砧木,选用最优良的月季品种嫁接而成,大多是百年以上的树龄,有的树龄超过300年,干根造型奇特、古朴苍桑;枝叶青翠欲滴,春意盎然;花色娇艳妩媚、热情奔放,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 古桩月季基地是来庄村贫困村产业扶贫基地,采取土地流转、提供务工岗位、旅游带动等模式,带领来庄村40户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在土地流转上,先后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集中连片流转来庄村贫困户土地150亩,每亩土地流转价格高出一般农户400元,户均增收800元。在就业扶贫上,常年可提供100多就业岗位,旺季可达200多个,其中为20名贫困劳动力提供稳定就业,每月每人增收2000元左右,为来庄村脱贫摘帽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支撑。 月季花开幸福路,齐心协力奔小康。据悉,来庄古桩月季基地分三期建设,二期、三期计划到2020年再投资3900万元,流转土地1000亩,种植古桩月季25000棵以上,实行规模化种植、工厂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努力打造集良种繁育、种苗销售、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都市生态园区。

    [更多详情]
  • 23 2019-08

    立秋刚过 河南企业组团来“抢粮”

    日前,由河南省的粮食行业、政府及企业的负责人组成的考察团奔赴龙江交流磋商、签约考察,与我省粮食行业同仁共商“粮缘”大计。近日,29家河南粮油食品企业与24家我省粮食企业签订29个合作项目,合作意向总金额为25.8亿元。会后,近百名企业家兵分两路分别深入到五常市、农垦建三江等地调研、洽谈、对接。 18日,河南考察团一行来到五常,在农业物联网服务中心,考察人员对合作社和农民运用云平台和大数据实现智能化可追溯生产赞叹不已。 另一组河南考察团来到建三江。“我们愿意将黑龙江丰富的粮食产品带给全国更多消费者。”以民生类消费品为主要经营项目的河南大张实业有限公司采购经理侯铁东说。 河南豫粮粮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培贤说:“黑龙江能出产全国最优良的粮油原料,为发展粮食产业提供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我们企业愿积极与黑龙江相关企业建立联系、展开合作。两地合作定能优势互补、各取所需,最终实现共赢。”目前,豫粮集团已与鹤岗、齐齐哈尔、绥化、海伦等地展开合作。本次龙江考察,豫粮集团与黑龙江省农投集团在现代农业种植、粮食精深加工等方面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河南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河南老牌企业,黑龙江区域负责人齐志是在河南工作好几年的龙江人。现在,齐志是河南企业和龙江企业的“中间人”,他一直致力于把黑龙江的投资潜力和发展经验介绍给河南的熟人。“这几年,我明显感觉到黑龙江的营商环境持续变好,政府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为民营企业保驾护航。我们企业在黑龙江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投资十几个亿,未来还会加大在黑龙江省的投资力度。”齐志说。 河南省考察团的政府代表说,河南与黑龙江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农”字是两省共同的“金”字招牌,也是两省深化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两省粮食品种结构不同、互补性强,龙江的大米、玉米、大豆行销全国,河南的小麦、花生、芝麻优势突出。双方合作前景广阔。

    [更多详情]
  • 23 2019-08

    商丘:无人机飞防作业

    8月20日,睢县农业农村局在周堂镇丁营村进行草地贪夜蛾无人机飞防作业。该县今年玉米种植面积65.9万亩,针对灌浆期防治压力大的情况,该局植保站与9个区域站相结合,密切监测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动态,做好喷洒农药、提前预防等协调工作,确保全县农民秋粮安全生产。

    [更多详情]
  • 23 2019-08

    撂荒地变“金土地” 偏远村成“网红地”

    “花椒种植培训班就要开班了,请大家到二楼集合……” 立秋刚过,在距离孟津县城20公里的偏远小村小浪底镇上梭椤沟村,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宽通过村里的广播通知大家,全村花椒种植户开始新一轮的“充电”。 人群中,贫困户王娟听得认真、记得仔细。4年前,家有5亩地的她,拿出3亩种下花椒苗,终于在今年打了个亩产效益“翻身仗”。 “今年首次挂果,亩均收益千把块,等到了盛果期,亩收五千块不成问题。”王娟快人快语,话中满是期盼。 上梭椤沟村毗邻小浪底水库,因梭椤沟穿村而过得名。村子曾有过“靠山不能吃山,靠水不能吃水”的尴尬。 “水在沟里,地在高处,全村1300亩耕地几乎全是旱地,不得不‘看天收’,种啥啥不行,有些外出打工的乡亲索性把地撂荒了。”说起以前的苦日子,王娟记忆犹新。 王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东北上大学,小儿子在县城上初中。为了补贴家用,王娟的丈夫不得不常年在外打工,收入时多时少。 穷则思变。 近年,上梭椤沟村紧抓梭椤沟沟域经济带发展机遇,积极探索“全域旅游+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路子,以全域旅游促进全域脱贫。 种粮产值低,就向结构调整要效益。通过多次考察,深入宣传,2015年以来,村里500多亩耕地齐刷刷地种上了耐旱的花椒苗,67户贫困户入股艾草种植和精深加工项目,每户贫困户每年可领到分红近千元。 “光坐收分红还不行,还得撸起袖子干点儿啥。你看咱村好山好水,不吃‘旅游饭’可惜了。”说起发展乡村旅游的初衷,王建宽有着自己的思考。 有底气,更有希望。 今年以来,村里一口气谋划了三个旅游业发展项目——户外拓展基地、写生基地、婚纱摄影基地。 走进婚纱摄影基地,放眼看去,杨树林树影斑驳,观光栈道纵横交错,吸引游客成群结队合影留念,小村庄变成了“网红地”。 如今,婚纱摄影基地环形栈道、休息驿站、木屋等已建成,写生基地被市美术家协会定为美术基地,即将迎来第一批学员。 有希望,更有干劲。 环境好了,人气旺了,该村乘势而上发展餐饮、农家乐等衍生业态,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 58岁的贫困户王粉玲看到游客越来越多,产生了开办农家乐的想法。 今年,她将弟弟家闲置的窑洞房收拾得干净利落,4间窑洞房,10张大桌,“上梭椤沟一号农家乐”开门待客。在村里的组织下,她和其他村民还结伴去栾川学了农家乐厨艺。 “盘算盘算,旅游旺季一个月赚个五六千块不是问题。”王粉玲说,扶贫不养懒汉,脱贫全靠实干,农宅成了餐馆,自己当上老板,日子总算有了奔头。 收获看得见的变化,感受摸得着的幸福。今年以来,孟津县依托自然优势资源,精准施策,让“偏远村”变“旅游地”、“撂荒地”变“金土地”,引导各村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变身金山银山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咱上梭椤沟村的振兴梦一定会实现。”王建宽一番话,道出了上梭椤沟村大步迈向乡村振兴的干劲和豪情。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