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9 2019-07

    桃园一派丰收景象

    7月24日,磁钟乡贾庄村郑建敏桃园门口,农户正忙着装箱。正值桃子成熟季节,贾庄村桃园一派丰收景象,每天都有外地客商上门收购。近年来,贾庄村通过“产业+电商+农户”模式,大力发展桃子、葡萄、西瓜等特色产业,产业发展在农民增收、集体发展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更多详情]
  • 29 2019-07

    413种扶贫产品“出村进城”

    “想不到平顶山农村生产这么多好产品,今天花了不到600元,就买了这么多东西。”7月27日临近中午,平顶山市民李元恩夫妇满头大汗地提着七八个袋子走出该市体育村大门,高兴地说。他们提的袋子里,有辣椒酱、芝麻酱、小磨油、蜂蜜、艾制品、水果,甚至还有一套家纺产品。当日,平顶山市首届扶贫产品产销对接会在该市体育村开幕,吸引了众多市民过了一把购物瘾。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100多米长的走道上,设置了六排摊位,展示桌上摆放的各种农产品和其他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众多市民乃至商家围在一个个摊位前,观看、询价、品尝、购买或洽谈合作事宜。 在叶县辛店镇林果协会的摊位前,果农童路军端着剥了皮的黑李,热情地请围在摊前的市民品尝。“辛店镇是浅山区贫困乡镇,全镇目前已发展黑李、油桃、梨、石榴等水果种植面积3.5万亩。林果种植已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辛店镇林果协会会长刘红涛说。 据了解,平顶山市首届扶贫产品产销对接会由该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时间两天,目的是促进扶贫产品“出村进城”,打通扶贫产品销售的“最后一公里”,助力脱贫攻坚。来自鲁山、叶县等七个县市区的特色农产品以及特色加工品,共计413种扶贫产品和12条扶贫旅游线路亮相本次扶贫产品产销对接会,来自各地的550余家商超、电商企业等采购方代表出席了产销对接会并洽谈签约。

    [更多详情]
  • 29 2019-07

    苗木经营带动一方经济增长

    7月28日,苗木经济人陶占柱在苗圃内修剪红花继木。陶占柱是湛河区曹镇乡刑铺村村民,2001年初,他利用自家6亩责任田建起了苗圃,开始种植观赏花木、绿化树和果树。18年来,陶占柱的苗圃逐渐壮大,他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从乡邻们手中承包土地,将苗圃发展成占地40余亩的大型苗圃。近年来曹镇乡依托地理、水利优势大力发展苗木经济,现已有苗圃种植户80余家,种植面积1000余亩,500余人直接从事苗木种植、经营产业。

    [更多详情]
  • 29 2019-07

    光山:种植牧草富乡亲

    7月25日,光山县北向店乡李楼村富仁辉合作社社员正在收获高丹牧草。近年来,该合作社引进种植2000多亩高丹牧草,将高丹牧草秆粉碎青贮,既增加了社员收入,又为合作社养殖的1.5万多只羊提供了丰富的饲料,还吸纳村里60多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2.9万元。实现了合作社和村民双增收。

    [更多详情]
  • 29 2019-07

    淮滨县:小渔网织出致富路

    “邢老板,俺先采购一批材料让村扶贫车间工人试试,等这新品种的网编成后,你再大规模推广。”7月23日,在淮滨县王店乡宋营村扶贫车间里,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学英提议道。 刘学英口中的邢老板,全名邢金云,来自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湖阳镇。“我父亲自1994年就开始织网,后来带起几百人一起干,我从小耳濡目染,闲来无事自己也会拿着梭子倒腾,什么样式的渔网我都会编。”邢金云道。 近年来,淮滨县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自身禀赋出发,依托优势特色产业,鼓励和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发展。作为淮滨县女婿,邢金云利用探亲的契机,发现了淮滨产业发展的有利形势,就与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老总杨晔联手,创建了田湖网业发展有限公司,决定将父辈的产业在淮滨大地发展壮大起来。 “小邢的公司于去年挂牌,今年正式投产,不到半年时间,已成为我们乡的主导产业。目前,仅我们乡就培训编织人员6000多户,其中3000多户参与渔网编织制作,成了名副其实的‘渔网编织之乡’。”王店乡乡长吴帆谈起渔网编织产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俺公公去世了,婆婆残疾瘫痪在床,俺还要接送小孩、操持家务,家里离不开人。得知俺也想编织渔网,俺村周锋便给俺送来了原材料,俺在家里每次编完后一个电话他就上门来取,当场给俺结算。”40多岁的贫困户宋达英说。 据了解,目前,该公司主要通过下发材料给扶贫车间和零散农户加工制作,再回收成品回销给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客户的方式运营发展。全县已建设渔网工厂36个,参与渔网编织农户5000多户,每户每月可增收1500元以上,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900户3200人脱贫致富。

    [更多详情]
  • 29 2019-07

    西峡县:科技特派员扶贫一线扶智忙

    “多亏了县里给我们派来猕猴桃科技特派员,给我们讲解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治,帮助我们研究病害防治措施,及时挽回了损失。”西峡县伏牛山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支馨高兴地说。 为提高扶贫成效,激发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主观能动性,西峡县坚持把根扎在产业扶贫上,把力气下在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上,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技术优势,组织科技人才深入脱贫攻坚一线进行志智双扶。该县从农业产业科技人才中选派22名科技特派员进驻16个乡镇进行产业扶贫技术指导;同时,从科技人才队伍中选派600余名科技人才分别与800余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以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为重点,深入脱贫攻坚一线进行扶志扶智。 该县一方面从产业入手,组织农业科技人才深入贫困户家中,帮助发展香菇、猕猴桃、山茱萸三大产业,手把手搞好技术培训、日常管理、资金协调等服务,用持续稳定的产业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稳定脱贫,形成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良性互动。另一方面从就业入手,组织企业科技人才在田间地头建立扶贫车间,按照就业需求对贫困群众进行技术培训,实现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在全县科技人才一线扶志扶智工作带动下,仲景大厨房公司投资1200余万元在寨根、米坪等乡镇建设了6个标准化香菇种植扶贫车间,直接带动212户570人每人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更多详情]
  • 29 2019-07

    商丘:喷药杀虫作业

    7月28日,园林工人在沙河公园对绿植进行喷药杀虫作业。随着夏日持续高温,各类害虫也随之繁增,为了给居民创造一个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示范区园林部门开展绿植喷药杀虫工作,防止出现大量蚊虫,让景区绿化带更美观。

    [更多详情]
  • 29 2019-07

    稻田里“种”出一个“3A”级景区

    7月26日上午,记者走进确山县留庄稻田公园,但见新种植的稻田图案已长成,充满童趣造型的“唐老鸭”“米老鼠”“大熊猫”惟妙惟肖……一幅幅活灵活现的稻田画跃然出现在充满生机的水田里。在当天举行的稻田公园举办开园仪式上,驻马店市、确山县文化旅游部门为留庄镇政府颁发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荣誉奖牌,当地农民硬是在稻田里“种”出了一个风景区。 留庄稻田公园始建于2014年,历经5年的持续打造,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稻田艺术画图案不断丰富,景区已初具规模,打造成了集稻田艺术画、观光荷塘、稻草雕塑、采摘等于一体的独特乡村旅游风景线,成为确山县特色旅游的新名片、新亮点。 “通过建设稻田公园,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传统平原农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带动留庄镇加快发展。”留庄镇镇长贾文彬说。

    [更多详情]
  • 29 2019-07

    罗山县农机局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助力脱贫攻坚

    为了提升农作物机械化综合水平,推广运用和培训一批学制先进农机技术的农机手,在农机购置补贴上向种粮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使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脱贫、致富路上成为领头雁。 近年来,县农机局把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增强贫困户收入,助推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不断明确目标,抢抓机遇,加大投入,完善机制,落实保障措施,大力推进品牌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农业机械品牌的更新和推广,使更多的农户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目前全县机械化水平达81.3%,一大批农户能够在外安心务工,增加收入。周党莲花农机专业合作社、子路兴津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得到农户的广泛接受,全程机械化服务免除人力劳苦,“菜单式”服务,“点菜式”服务大受欢迎,实现了双赢模式,合作社吸纳大批贫困户入社助力脱贫,周党莲花农机专业合作社今年又新建了可向8000亩大田供秧的机械化育秧基地,在满足自己使用的同时,跨区作业服务,提供秧苗,作业机械一条龙服务,带动周边乡邻共同致富。

    [更多详情]
  • 29 2019-07

    河南南乐县域生态农业信息化系统领跑全国

    用手机控制灌溉施肥,用电脑监测农田环境,如此“数字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南乐县成为现实。 河南南乐县已建成我国首个全县域生态农业信息化系统。该系统可“一站式”提供农牧业大数据分析、温室大棚生产自动化、农产品逆向溯源、农田环境智能监控等农业信息化应用场景。 在南乐县羽佳种植专业合作社,遍布果园的特制灌溉管道与智能水肥一体机相连,开关均可通过手机联网操控。“以前浇100亩地,至少需要两个人干3天,电费还得花500元;现在不需要人工,水电费省了一大半。”该合作社负责人翟亚军对这个项目特别欢迎。 实现灌溉施肥自动化的“智慧水肥软硬件建设”,只是南乐县生态农业信息化系统工程的一部分。据项目建设方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南乐县现有设施农业基地中,350个标准日光温室接受了升级改造,新建了2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追溯网点,78个农田微气候环境监测站覆盖全县种植区域。 刚刚落成的农业信息化监管指挥平台,可谓南乐县生态农业信息化系统工程的“大脑”。打开电脑网页,动动手指,即可在该平台上查看、汇总通过各处系统采集到的大数据,包括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病虫害受灾面积、农机管理等信息。 “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领域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不仅助力农业提质增效,更使农民降本增收。”南乐县委主要负责人说,把信息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以智慧农业、生态农业融合发展为目标,该县将全力打造京津冀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