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7 2018-08

    鹤壁市两个玉米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

    近日,鹤壁市农科院玉米高产新品种“永优618”“浚单1538”双双通过省级审定,审定编号为“豫审玉20180013”“豫审玉20180027”。   在近三年的河南省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中,与对照品种“郑单958”相比,“永优618”和“浚单1538”产量明显更高更稳。2015年“永优618”相比“郑单958”增产13.0%,2016年增产10.3%,2017年增产4.2%;2016年“浚单1538”相比“郑单958”增产9.2%,2017年增产8.3%。   2016年9月25日,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永优618”进行测产验收,测产结果显示,“永优618”亩产达到了1092.2公斤。   专家认为,“永优618”“浚单1538”田间综合表现良好,具有亩产1000公斤以上的超高产潜力,在产量、品质、抗病、抗逆及农艺性状等方面均优于对照品种“郑单958”,适合机械化生产,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鹤壁市在玉米新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这次,“永优618”和“浚单1538”玉米高产新品种通过审定,不仅会推动鹤壁市种业振兴,而且对鹤壁市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尤其是对玉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更多详情]
  • 06 2018-08

    猪价持续上涨 分析师:逢高出售 勿惜售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今年的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从5月份开始,我国生猪价格一路上涨,目前涨幅已经达到了30%左右,养殖户也重新开始盈利。不过记者通过采访发现,今年多地的高温天气,可能会让本轮猪价上涨提早结束。 经过了上半年的低谷,近期,生猪价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北京新发地市场分析师谢磊介绍: 谢磊:今天市场白条猪的批发价每斤8块3毛3,比上周上涨4.13%,比去年同期下降2%。近期临近立秋,提高白条猪的价格,是养殖场和屠宰场的共同愿望。 中国生猪预警网分析师冯永辉介绍,和5月份最低价相比,目前生猪价格已经上涨了3成。 冯永辉:直到昨天,全国瘦肉型猪的出栏均价已经突破了每公斤13.2元,跟5月13日的最低点比,已经累计上涨了30%。 在这样的价格之下,育肥猪配合料均价2.6元/公斤,环比增长0.03%,同比下降1.83%。随着生猪价格的上涨,生猪养殖突破成本线,养殖利润扭亏为盈。这无疑让广大养殖户松一口气。 冯永辉介绍,本轮猪价上涨是受到季节性因素影响,所以涨价时间不会持续太久。 冯永辉:每年的冬季都是仔猪成活率偏低的季节,会影响到五个月以后的生猪供应。时间点就是八九月份。所以近期肥猪的供应相对于其他时间段会减少,价格上涨的概率比较大。 北京新发地市场分析师谢磊认为,一般来说,立秋之后的猪价还会出现下跌。 谢磊:立秋过后,猪价会重新进入低迷状态。肉价现在已经上涨乏力,后期能否稳定在目前的价位还有待观察。 不过,在季节变化之前,疫情已经给猪价上涨蒙上了阴影。8月3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发布非洲猪瘟II级疫情预警,前几天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发生了一起生猪非洲猪瘟疫情。 冯永辉表示,目前屠宰企业为了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已经开始稳价观望: 冯永辉:我们了解到,有大批屠宰企业可能会先把价格稳住,有部分屠宰企业已经开始下调生猪的收购价格了。 今年入夏,我国多地,特别是北方地区持续高温,冯永辉认为,这样的天气极易诱发猪的疫情,因此养殖户和企业必须做好防疫和卫生工作: 冯永辉:生猪养殖业历史上几次大疫情,几乎都和极端天气有直接关系,像2006年的无名高热,就是在那年夏天最热的时候爆发。当前防病是头等大事,应该注意猪舍内温度和湿度的控制,要想办法把温度控制在30度以内。 北京新发地市场分析师谢磊提醒养殖户和养殖企业,当前不要惜售,应该看准时机,赶快出手。 谢磊:在这种情况下,养殖场可以继续坚持逢高出售的原则,千万不要惜售。

    [更多详情]
  • 06 2018-08

    河南灵宝食用菌实现收入6亿元

    今年,河南省灵宝市食用菌产业发展以稳定产业规模、推进项目建设为重点,紧盯生产各环节,精心组织,强化服务,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目前,该市食用菌累计产销4.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6.6亿元,出口创汇2800多万美元,菇农袋均销售超过5元。 抓提质增效,加快产业化。该市推广香菇设施栽培新模式,上半年共栽培各类食用菌9982万袋,同比增长9%。该市设施化香菇提质增效示范大棚有300多座,规模超10万袋以上的村达138个,最大村规模达到693万袋;建成专业菌棒加工厂11家,年加工木屑能力达到6.7万吨;批准建设菌种厂7家,菌种供应能力达400万公斤以上。 抓结构优化,羊肚菌栽培成亮点。以羊肚菌等珍稀菇种植为突破,该市加快推进食用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年,羊肚菌人工栽培继续成为投资热点,阳平、焦村、苏村等10个乡镇菇农发展羊肚菌,种植规模近1000亩;生产也由小拱棚单一生产向阳光大棚、菇菌菜菌轮作等多模式转变,种植技术进一步成熟,生产效益稳步提高。 抓技术服务,培训指导成常态。该市菌办与乡镇菌办配合协作,利用春季生产集中期和节会,结合产业扶贫、“专家进基层”等工作,组织技术员分片包乡巡回到各乡镇开展食用菌生产技术培训与指导。目前,该市已累计举办培训班40期,培训菇农3500余人,发放技术资料3000余份。 抓品牌建设,扩大“灵宝香菇”影响力。该市组织企业、菇农先后参加了中国国际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暨羊肚菌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论坛、第二十四届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第六届中国特色商品博览交易会、2018玩美灵宝旅游推介会和首届全国香菇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等大型会展;举办了“灵宝香菇”首届菇王大赛暨优品香菇甄选会,多渠道推介“灵宝香菇”品牌,扩大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的影响力。 由于整体出菇早、优质菇比例大,该市自4月初夏香菇上市以来,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家经销商上门收购,销售价格持续高位,较去年同期每斤高出1.5元以上。

    [更多详情]
  • 06 2018-08

    漯河市“三大行动”助万名贫困劳动力就业

      8月2日,记者从漯河市人社局获悉,今年以来,该局着眼于行业特点,大力实施“扶贫基地吸纳就业”“返乡创业带动就业”“精准帮扶援助就业”三大行动,共完成贫困劳动力就业13520人,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基础。   扶贫基地吸纳就业。针对农村贫困劳动力知识层次低、技术水平低、外出就业意愿不强等特点,漯河市出台了《就业创业扶贫基地认定和奖励办法》,对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达到10人和20人的,分别给予5万元至10万元的奖励。全市共建成市级就业创业扶贫基地19个,落实扶贫基地奖励资金120万元,有力地调动了经营实体吸纳贫困劳动力的积极性。   返乡创业带动就业。该市始终将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作为促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来抓,相继出台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召开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推进会,表彰了40名“返乡农民工创业之星”,积极引导县、区利用闲置厂房等资源,建立不同类型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认定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区6个,落实奖补资金70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5600多人。   精准帮扶援助就业。为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转移就业的积极性,全市共对3178名转移就业贫困人员落实交通补贴近300万元。对有就业需求但就业能力低,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劳动力,开发乡镇保洁护绿、治安巡逻等扶贫公益性岗位3461余个,实行精准帮扶。   在此基础上,全市人社系统先后举办多场种植、养殖、西式面点制作、果蔬栽培等技能培训,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2000余人次,提升贫困劳动力的就业致富能力。他们依托乡镇人社服务平台,将岗位信息送岗入户,与贫困劳动力逐一联系,累计发放人社扶贫政策明白卡、企业用工信息约6万份,成功促成7个乡镇720名贫困劳动力实现本地就业。

    [更多详情]
  • 06 2018-08

    正阳县:荷叶田田日子甜甜

    8月2日,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永兴镇万安村杨瑞家庭农场的生态荷园里,游人在拍照留影。近年来,该镇通过大力培育特色种植产业,带动贫困户走上脱贫路。

    [更多详情]
  • 06 2018-08

    新野县夏季“两业”攻势扩大增收门路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收割草药,制衣缝鞋,就业培训,电商销售……盛夏时节,尽管酷暑难当,但在古城新野大地上,夏季“两业(产业、就业)”攻势如火如荼,一片欣欣向荣的繁忙景象。   在新野县上港乡产业扶贫基地,南阳鑫晶生态农业公司流转土地120亩集中托管,合作建设扶贫基地。扶贫基地通过金融扶贫贷款可带动40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通过吸纳就业可带动贫困群众20余人增收,通过农业产业化项目实现全乡覆盖,确保人均增收600元、户增5000元以上。   据介绍,今年以来,新野县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提高脱贫质量为主线,以夏季“两业”攻坚为契机,通过“千企帮千村”结对帮扶,把扶贫车间建到村边路边、田间地头,让贫困群众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更多详情]
  • 06 2018-08

    “村企一体化”开出农民脱贫致富“良方”

    7月份的夏季,太阳炙烤着怀川的土地,地黄用它层层叠叠的叶子为大地戴上了清俊的翠冠,正是这密密麻麻的怀地黄,让武陟县北郭乡蔡庄村村民张小毛一家有了脱贫致富的盼头。   “一家大公司在这里建起了脱毒种子种苗工厂和防虫网基地,培育出高产优质的种苗,还免费送给我们这些贫困户,只需要俺平时出个劳力,光这3亩地,每年最少能收入四五万块钱。”7月31日,瞅着这方绿油油的优质种苗,张小毛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和张小毛一起分到种苗的还有北郭乡蔡庄村和北郭西村的75户贫困户,他所说的“一家公司”,就是焦作玖道种苗繁育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玖道公司)。从2017年开始,玖道公司就为北郭乡扶贫开出了一剂“良方”——以自身强大的产业优势,激活北郭乡独特的资源优势,带动周边群众由“粮农”变“药农”,实现脱贫致富。   北郭乡生产的道地怀地黄占全国生产的30%,是我国道地怀地黄种植最集中的区域。但由于道地怀地黄经过几代种植,往往会出现产量下降、品质变差、品种退化的情况,种植户又缺乏产业经营的渠道,导致中药材质量低下、经营低效,很多农民不得不放弃中药材种植,从事效益较低的粮食等作物种植,结果只能是“顾了肚子”,但“鼓不了腰包”。   为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在农村长大的、具有深厚“扶贫情结”的孙瑞斌琢磨出了帮助农民从“粮农”变为“药农”的“良方”:为农民无偿提供优质种苗,普及生态种植技术的培训和辅导,达到优化怀药品种、降低农药残留、提高怀药品质和产量、提高怀药有效成分含量的目标,并签订协议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农户怀药农产品。   以“公司+基地+农户”为载体,以产业化为纽带,推行村企一体化扶贫的“玖道扶贫模式”,成为扶贫工作机制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玖道扶贫模式’既富裕了农民,又壮大了产业,实现了双赢。”武陟县副县长邵飞说。

    [更多详情]
  • 06 2018-08

    叶县开展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现场核查工作

    为全面做好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的实施工作,确保惠民政策落到实处,7月31日—8月1日,叶县畜牧局组成5个核查小组,对2017年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进行全面核查。 核查工作做到“四见”:一是见牛,逐场逐户逐头进行调查登记,并拍照存档;二是见人,现场核查的母牛数量和新增犊牛数量要由养殖场户负责人和核查人员共同签字确认;三是见标,逐头查看基础母牛与新增犊牛是否佩戴防疫耳标;四是见档,现场查看各种档案建立情况,包括申请书、任务书、犊牛照片和配种记录等。同时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切实提高母牛养殖水平。核查结果将作为资金补助的重要依据。

    [更多详情]
  • 06 2018-08

    河南栾川:施良方壮大村级“小经济”

    眼下,山城栾川凉爽宜人。沿着伊河逆流而上,位于陶湾镇常湾村的猕猴桃园里,累累硕果甚是喜人。该园由村党支部牵头、全村11名党员干部每人自愿集资1万元,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试点种植猕猴桃。目前,猕猴桃园已直接带动20多户贫困户就业增收。 “除了常湾村党员干部种下的这块村级集体经济‘试验田’,省、市、县还为该村拨付140万元用于建设家庭宾馆,这些措施把全村党员群众凝聚在了党组织周围。”8月2日,栾川县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通过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模式,去年,该县整合各级财政扶持资金4100多万元,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输血”“造血”,实现全县75个贫困村级集体经济率先“清零”。 位于伏牛山腹地的栾川县是国家级贫困县。2017年,栾川被列为全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县。去年,栾川县出台扶持政策措施,提出力争在三年内基本消除村级集体经济“空白村”。 消除村级集体经济“空白村”绝非易事。该县围绕落实“河洛党建计划”制定目标任务,突出抓好农村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落实省、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试点村配套资金的基础上, 该县实行“5025”扶持计划,即对贫困村每村给予50万元资金扶持,非贫困村每村给予25万元资金扶持。今年,该县整合扶持资金3820万元,对新确定的121个村集体经济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该县结合各村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出八种发展模式,即抱团发展型、合作经营型、异地置业型、“筑巢引凤”型、专业合作型、搭车发展型、盘活资源型、“借鸡下蛋”型,这些模式有效解决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不宽、项目难找的问题,增添了发展活力。截至2017年年底,全县214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万元的有46个,超过5万元的有21个。 据介绍,2018年,该县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扶持贫困村和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非贫困村;2019年完成剩余村级集体经济“空白村”发展任务,实现全县214个村集体经济项目全覆盖,达到村村有项目、村村有收入的目标。

    [更多详情]
  • 06 2018-08

    林州:“坡地”上崛起“绿色银行”

    昔日的林州,山多坡广,满眼看到的是土薄石厚、干旱贫瘠。如今的林州,山还是那山,坡还是那坡,看到的却是满目苍翠、绿意盎然。   这些巨变,得益于林州市打开了思想解放的总开关,先后拿出4000万元专项资金,因地制宜扶持坡地乡镇发展经济林、中药材、小杂粮及畜牧业等“坡地经济”,并将其作为产业创新、城乡统筹、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使昔日的荒山荒坡变成了果园药田,催生了农业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富民效应、生态效应、社会效应也日益凸显。   坡地经济不仅改变了林州几十年的种植结构,而且开启了林州农业绿色发展的新时代。   盛夏,站在林州市东岗镇下燕科村的南坡上,漫山遍野的核桃树郁郁葱葱,树枝上犹如乒乓球大小的青皮核桃随风摇曳,长势喜人。而就在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乱石坡地。   林州总面积2046平方公里,其中山坡、丘陵占86%,林地面积160万亩,素有“七山二岭一分田”之称。山坡土地贫瘠,粮食作物产量低,群众只能望山兴叹。   2013年,林州市吹响了让“坡地”生金的号角,发展坡地经济,在“山坡”上做好增收大文章,让坡地变成了一座座“绿色银行”,也点燃了山区致富的希望。   “坡地”也能生出“金蛋蛋”   坡地,在久居大山的林州人看来,土壤贫瘠、水源缺乏,真有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山区正常年份种植的小麦,亩产仅有五六百斤,遇到干旱灾年,甚至可能绝收,投入大、收益少,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了种粮,不少岗坡地都撂了荒。   “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不能非从石头缝里要粮吃。”5年前,林州提出了“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坡地经济”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思路。   “坡地资源一直都在,我们只不过是将这些潜在的‘矿藏’挖掘了出来。”林州市委书记王军将发展坡地经济形象地比喻成“挖矿”。   近年来,茶店镇政府将茶店8000余亩坡地集中流转,农户不仅每亩每年可获600多元的租金,还能被优先安排务工。   思源观光农业植物园占地1000余亩,曲径通幽,一步一景,皆是就地取材,依山而建,农家的石磨坊、窑洞让游人流连忘返。   “在农村有亲人、有土地,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茶店镇翟二井村支部书记王留根说,返乡投资这个项目,一是看好茶马古驿道菊花观光带的优势,二是想回报家乡,“外出打工千般好,不能照顾小和老,让父老乡亲不出村就能把钱赚,我就心满意足了。”   坡地经济富了乡村,也绿了荒山,实现了生态发展、绿色优先。   横水镇和石板岩镇因地制宜打造冬凌草茶和党参生产基地,带动保健品和药品深加工产业发展。   东岗镇是核桃和花椒之乡,近年来该镇规划了经济林发展布局,发展核桃林坡地3.1万亩,花椒林坡地8000余亩,政府在全镇核桃林管理上实现了集中技术培训、中耕灌溉、整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治,让坡地处处生“黄金”。   林州市万宝山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东岗镇万亩生态示范园,间种2000亩的优质核桃和500亩油用牡丹,加上间作的谷类、豆类、红薯等小杂粮,一亩地收益可达1万元以上,当地群众种植核桃等经济林的热情一年比一年高涨。目前,东岗镇的坡地上已经栽下核桃林4万多亩,相当于储备了一个巨大的“绿色银行”。   让山货打上印记走出深山   环境优美的坡地,长出了没有任何污染、无添加剂、原生态的优质核桃、花椒、山楂、小米、菊花……如何让其走出大山,让消费者喜爱山里产出的优质“土特产”?   林州市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以企业带动农户开展标准化农业生产,努力为群众铺筑一条“林业惠农、林业富农”的特色农林产业发展道路。   该市先后成功申报东姚洪河小米、东岗核桃、东岗花椒、茶店太行菊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打造了东姚小米、太行菊、林州花椒等一系列农产品品牌,实现了产品升值。   刘迷存的家乡北坡村和洪河村一带地处富钾区,盛产优质谷子。他在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利用这一独特的资源成立了东姚洪河米业有限公司和宏鑫洪河小米专业合作社,“东姚洪河”商标还获得了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近年,他通过土地流转,与10多个村的2500户农户签订了谷子收购合同,带动群众共同致富。   目前,林州市先后培育壮大了4家省级龙头企业和30多家市级龙头企业,全市龙头企业年产值达32亿元,辐射带动15万余户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和绿色发展,一个规模巨大的绿色产业集群正伴随坡地经济茁壮成长。   坡地风景融入全域旅游   随着坡地经济发展,原本的荒山坡演变成了花果山、观光园。林州市10多个乡镇,已初步形成“一镇一品”“一品多片”的块状格局。特色农田风光,吸引不少生态游、体验游的游客。   如今茶店镇菊花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并创办企业生产、加工开发“太行菊”品牌茶叶系列产品,不仅绿化了山坡,还富裕了山民。茶店镇也被评为河南省首批最美宜居小镇,成为闻名遐迩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画乡村,每年到这里游览、拍照的游客络绎不绝。   姚村镇引进薰衣草庄园,与红、绿、蓝三色旅游相映成趣,已成为不少新婚佳偶度过浪漫时光的首选,还带动了薰衣草化妆品产业。   南部原康镇以牡丹种植带动了旅游生态园的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截至目前,林州市的“坡地经济”已初具规模。全市共种植中药材22.5万亩,核桃11.6万亩,优质小杂粮15万亩,其他经济林0.8万亩,新建扩建各类规模养殖场1200个,养殖户总数达到7196个,畜牧业产值达到31亿元。   村民们的“摇钱树”“绿色银行”,也给太行山脚披上了一层彩色外衣,催生了农业生态旅游和休闲观光“农家乐”旅游。目前,林州全市“农家乐”数量已超过580家,年营业额达2.3亿元,带动1.5万人脱贫致富。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