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0 2022-01

    发展林下种植 郏县生态廊道成为“生财之道”

    1月18日上午,在郏县堂街镇士庄西村东侧的公路两旁生态廊道里,绿意融融的大叶女贞、红叶石楠相映成趣。林荫下,一垄垄地膜一眼望不到边,地膜下方如蜘蛛网样的羊肚菌菌丝正在蔓延,六七名村民戴着口罩在为羊肚菌加“衣”、洒水、培土压固。 近年来,郏县强力推进森林郏县建设,建成了四横六纵覆盖全县的生态廊道大框架。2020年起,该县积极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羊肚菌、药材等林下种植,通过“公司+政府+农户+村集体组织”形式,由政府牵头,以村为单位签订承包合同,再通过村民承包等方式,已发展林下种植增加村集体收入。土地归村民有偿使用后,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最大限度提升。 截至目前,该县生态廊道已发展林下种植羊肚菌500多亩,桔梗、生地、黄芩等喜凉爽湿润环境的药材1300亩,已发展林下种植芫荽、包菜、芹菜等蔬菜120余亩中。堂街镇、姚庄回族乡、白庙乡、安良镇、渣园乡生态廊道种植已具规模,仅羊肚菌一项,2021年就实现320余万元的效益。 “林下种植项目的实施,改变了过去生态廊道杂草丛生、缺少管护的面貌,同时又解决了廊道养护难题,增加了群众收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改善了局地小气候。”郏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铁军说。

    [更多详情]
  • 20 2022-01

    叶县刘自超:种植红叶石楠 让日子红红火火

    “这些苗都超过40厘米了,已经可以出售。”1月19日,在位于叶县水寨乡伍刘村的叶县友顺农业种植合作社,记者看到大片的红叶石楠生机勃勃,创始人刘自超刘自超满脸喜悦地说。 刘自超,今年46岁,叶县水寨乡伍刘村人,他无偿向周边种植户传授红叶石楠等观赏树的扦插育苗、树枝修剪等技术,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叶县致富带头人。 刘自超早年间一直在广州打工,考虑到在外打工不是长久的事儿,他决定返乡创业,但一直未找到合适的项目。经搞工程的哥哥介绍,刘自超接触到红叶石楠。一开始,他只种了两亩,由于缺乏种植技术,前几年没有收益。 他先后跑到许昌鄢陵、开封、新乡和江苏常州、湖北等地学习种植技术、开拓市场,尝到了种植红叶石楠的甜头,10亩地收入几万元。 “红叶石楠的耐寒性比较强,主要用于园林绿化,种了不愁卖,市场供不应求。我们研究出的大棚穴盘育苗技术能够将周期缩短2个月,成本节约1/3,苗株成活率90%以上。”刘自超自豪地说,这个技术他是“独一家”。使用这一种植技术,红叶石楠每年能扦插育苗两季,5月份一次,12月至次年1月一次。 自己富不算富,小康路上都要富。目前,叶县友顺农业种植合作社带动13户农户种植红叶石楠,种植面积已经达到800多亩1000余万棵,预计能有500万元收入。 伍刘村种植户刘迎年今年56岁,以前每天起早贪黑种庄稼,一年下来收入仅够吃喝,他通过友顺农业种植合作社加入种植红叶石楠的行列。“现在我一共种植150亩红叶石楠,预计每亩地年收入1万元左右。”刘迎年笑着说,这比以前强太多了。 伍刘村党支部书记刘世超说:“人才兴才能产业兴,现在农村发展得很好,希望更多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 “作为科技特派员,我将扎根家乡,立足苗木种植,把自己摸索总结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乡亲们,带领大家一起走上更加富裕的道路。”刘自超说。

    [更多详情]
  • 20 2022-01

    卢氏:红薯粉条助农增收 金融活水巩固脱贫成果

    近日,在卢氏县梅家村,莫新方晾晒粉条。 为扩大红薯粉条生产、增加收入,2021年,河南三门峡市卢氏县梅家村脱贫户莫新方通过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贷款5万元,栽种了红薯5亩、连翘6亩、黄精4亩。据介绍,仅红薯一项,莫新方2021年就有近2万元的收入。近年来,卢氏县积极推行脱贫人口小额信贷金融政策,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更多详情]
  • 20 2022-01

    农业农村部紧急部署大范围雨雪天气防范工作

    据中国气象局预计,1月20-24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及西南地区将出现今年以来最大范围的雨雪天气过程,给蔬菜等“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和在田作物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对此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紧急部署防范工作,要求各省(区、市)农业农村部门立足抗灾夺丰收,主动作为,积极做好雨雪天气防范,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强化责任落实。春节、冬奥会即将来临,做好蔬菜等“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至关重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高度重视,把做好雨雪天气防范工作作为当前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切实减轻灾害影响,确保小麦安全越冬,保证“菜篮子”产品生产安全,为稳产保供赢得主动。 科学有效应对。加强与气象部门沟通会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落实科学防御措施。北方冬麦区要加强小麦分类管理,及时采取保温保墒措施,加强晚弱苗管理,确保冬小麦安全越冬。北方设施蔬菜要及时加固温室大棚等设施,及时清理积雪,防止垮塌,调控温度湿度,增强保温抗寒能力,有条件的及时补光,促进蔬菜生长发育。尤其是蔬菜育苗要加强苗床保温,强化苗期病害防控。南方地区要加强油菜、露地蔬菜和果树田间管理,及时清沟理墒、排涝降湿,预防和减轻渍害影响;露地蔬菜要结合喷施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提高抗逆性;果树要因地制宜落实树体覆膜、喷施营养液、果园熏烟等防寒防冻措施。落实棚圈加固、幼仔畜禽保育、饮水系统防冻以及饲草料储备调运等措施,指导养殖户适当增加能量饲料配比,提高畜禽抗寒能力。提高养殖池塘水位,适时破冰除雪,尽快将不耐寒养殖品种转移至温棚(室)。 加强指导服务。坚持应急值守,及时调度灾情和救灾进展情况。组织专家根据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和雨雪灾害发生情况,及早制定完善科学防冻抗寒技术方案,派出工作组和专家指导组,深入生产一线调查了解灾情,指导农民因时因地因苗落实好防寒抗冻措施,搞好补种改种、幼仔畜补栏、水产补苗。加强救灾种子、种苗、化肥、饲料、疫苗等生产资料调剂调运,为灾区恢复生产提供物资保障。 搞好产销衔接。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加强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信息监测,及时发布供求信息,指导农民适时采收成熟的农产品,努力增加市场供应量,引导主产区与大中城市协作对接,建立稳定的供销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促销活动,推动产销衔接。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畅通“绿色通道”,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促进农产品快速、有序流通,确保蔬菜等鲜活农产品不断档不脱销。

    [更多详情]
  • 19 2022-01

    河南舞钢:香菇撑起致富伞 返乡也有大作为

    1月17日上午,记者在位于河南省舞钢市庙街乡刘沟村的夏桦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的院里看到,负责人刘艳歌正与工人们一起忙着往车上装运新鲜的香菇,因这里种植的香菇口感好、品质佳,上门购买的客户供不应求。 客户崔先生说:“我从驻马店过来的,也经常过来,这边的香菇质量比较好,价格也比较便宜,我们合作很长时间了。” 今年35岁的刘艳歌是地道的庙街乡刘沟村人,原来一直在外打工,可看着日渐苍老的父母和正在上学的孩子,跟老公商量后,她决定回乡创业。 刚回到家乡的刘艳歌,经过前期考察和市场调研,发现香菇菌棒生产技术易学习,且市场稳定不愁销路,便于2020年成立夏桦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决定开始生产香菇菌棒。 刘艳歌说:“去外面实地考察,回来后看看家里面还是用的传统手工装袋香菇菌棒,就做了个决定,考虑到周边种香菇的挺多,就想用先进技术代替传统工艺,用全自动的机器来加工生产香菇菌棒。” 在刘艳歌的菌棒生产车间,十几名工人在自动装袋机前动作娴熟地套袋、封装后,再一排排地摆上货架。采访中,刘艳歌告诉记者,全自动的菌棒生产不仅省时省力,而且大大减少了香菇种植的成本,每年150万棒的生产量客户常常需要提前预定。 2020年,考虑到自身生产菌棒的有利条件,刘艳歌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流转了十多亩地搭建起了香菇大棚。本以为接下来会一帆风顺,但因为技术不熟悉,还是吃了许多亏。 凭着一股子钻劲,刘艳歌开始总结经验,查阅各类香菇种植的资料,并邀请专家到大棚里进行指导。那段日子,她吃住在香菇种植大棚,像伺候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照料着,不知经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几个月下来,第一茬香菇喜获丰收。 乘胜追击!2021年春,刘艳歌做足了各方面的准备,把种植规模扩大至20万棒。由于大棚室内气温、技术管理等方面到位,种植的香菇品质越来越好。 尝到了收获甜头后,刘艳歌还不忘记身边和她一样的农村留守妇女,并免费为她们提供信息、销售咨询。目前,已有十多位留守妇女在她的带动下开启了香菇种植致富路。 香菇不断飘香。如今,刘艳歌的香菇大棚一个接一个,香菇种植撑起的“致富之伞”也越开越大。2021年,夏桦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还被平顶山市人民政府授予“平顶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 刘艳歌说:“今年我们公司又引进了了新品种:羊肚菌,种了十多棚。下一步我还准备在香菇深加工这一方面做点文章,争取为乡村振兴多贡献一点力量。”

    [更多详情]
  • 19 2022-01

    睢县:严寒菜生病 专家送上“定心丸”

    “你看,凡是漏洞多的棚,甘蓝叶子到处是老叶、残叶,新叶没长大就黄了,有的已经干掉,植株长得很慢,需要及时补棚保温。”1月18日一大早,睢县农业农村局专家、科技特派员王中玉、杨密、张中原等就冒着严寒,赶赴河集乡郭庄村甘蓝种植基地,现场为菜农郭振江支招。 “我以前在外务工,如今年龄大了不想再在外漂泊了,今年就回到家乡流转了50多亩地种包头菜,说实话以前也没啥经验,就是听说包头菜种植技术简单……谁知道这几天来地里一看发现很多菜苗都黄了。”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郭振江已经愁得几天吃不好睡不好。 “老郭不要着急,办法总是有的。”专家说着就地蹲下来,一边仔细看了看土壤湿度和包头菜苗的茎叶,一边开始为郭振江答疑解惑,“现在正赶上三九、四九节气,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应对极寒天气,蔬菜大棚主要应做好防风防寒防冻防雪;要采取保温升温措施,用烟熏剂来增加温度,也可以铺设一些秸秆来增加地温;在有大风的情况下,还要把棚膜封严,压膜线压实,再使用草苫或棉被覆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张挂二层膜并进行围挡,这样会对大棚也起到一个很好的保温效果,等温度回升后甘蓝苗就会恢复正常。” 专家们说,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及时修补棚膜漏洞和清除大棚外侧沟渠的积水,同时清理老叶、残叶。听了专家的分析,郭振江恍然大悟。 据悉,为有效应对“拉尼娜”等极端天气,睢县农业农村局已制订应急预案,开通咨询热线,并通过多种微信平台发布预防措施,告知种植户如何对大棚进行科学加固、防寒保温。此外,还多次组织农业技术专家深入到辖区内各乡镇种植基地,为农户进行现场农业技术培训指导服务,帮助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截至目前,制作电视专题讲座3期,发放技术明白资料1万余份,编发技术信息20余条,全县大棚设施和蔬菜瓜果大多长势良好,随着春节临近,蔬菜价格也将迎来黄金期。

    [更多详情]
  • 19 2022-01

    商丘柘城:五旬“羊倌”的乡村振兴梦

    1月18日,走进柘城县昊晟牧业,羊圈内的200只波尔山羊要么争先恐后抢食,要么你追我赶嬉戏,为乡村振兴画卷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回想起自己一年半来的波尔山羊养殖历程,柘城县昊晟牧业负责人周传超感慨万千。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但农业产业面临着生产技术、管理能力、销售行情、市场价格等诸多风险因素,所以必须稳中求进。 今年52岁的周传超原来一直流转土地从事辣椒、大蒜种植。2020年春节,他深刻体会到了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弱,于是他经过多方考察,毅然决然养殖波尔山羊。周传超利用自有资金建起了1000平方米的羊棚,购买了30只波尔山羊幼崽,开启了他的乡村振兴圆梦行动。 周传超在养殖波尔山羊中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资金问题,缺少资金扩建羊圈和购买饲料。正当周传超一筹莫展之际,柘城黄淮村镇银行慈圣支行在驻村帮扶时了解到了周传超的情况,很快为周传超办理了一笔惠农贷款,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随着存栏量的增加,周传超遇到的第二个难题就是技术问题,当时存栏的近百只山羊有成年羊、怀孕母羊和幼崽,饲养技术要求是不一样的,在一起混养容易造成幼崽的伤亡。于是周传超把养殖场扩大到了3000平方米,分为三个独立的养殖区,把不同阶段的山羊分别饲养。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现在昊晟牧业的母羊存栏量已经达到了200只。有了成熟的养殖技术,再加上银行的资金保障,周传超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他的乡村振兴梦就是无偿向有意向的养殖户传授技术,带动更多的村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更多详情]
  • 19 2022-01

    “把脉”风雨 气象部门助力乡村振兴

    1月18日,2022年全省气象局长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在郑州召开,要求全省气象部门继续提升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保障能力,为乡村振兴工作“把脉”风雨。 在粮食安全保障方面,将继续实施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强化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分环节的关键农时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等气象服务。 省气象局将联合省农业农村厅开展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和影响评估业务,构建种子“育繁推”全过程气象保障服务体系;建设黄淮平原农业与生态气象综合试验基地、粮食生产核心区气象服务中心;加快国家花生气象服务中心建设,强化苹果、茶叶、酥梨、烤烟等省级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兰考、修武、新县乡村振兴气象服务示范点建设;完善气候生态品牌创建机制,推进农产品气候品质认定;支持信阳全域天然氧吧建设;推进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等气候康养示范带建设。

    [更多详情]
  • 19 2022-01

    郸城:农田变良田 粮食生产更安全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郸城作为农业大县,近年来,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夯实粮食生产基础,持续提升粮食生产综合能力。 眼下,正值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时节。记者在郸城县杨古寺村的农田看到,工人师傅正在放线撒灰,身后一台台挖掘机忙着清障挖渠。村支部书记余祖永告诉记者,新的沟渠不仅宽了,而且深了,更重要的是与村头的马连沟实现了互联互通。 周口市郸城县杨古寺村支部书记余祖永告诉记者:“与马连沟畅通,使群众的庄家不受灾淹了。现在保持50亩地一眼井,30米远一个出口,旱涝保丰收,我们农民种地是一点儿也不害怕了。” 郸城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22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24亿斤以上,已经实现16连增。为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的土地根基,郸城县今年规划12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并抓住项目建设的黄金时期,分标分段加快推进。在卢岭村的田间地头,施工人员正在为新打机井安装电动水泵,有了这种机电井,开春后的农业生产,农民再也不用以大水漫灌的方式浇地了。 周口市郸城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股工作人员熊星说:“现在是下泵,下了泵以后咱这上边还有一个井阀,井阀装了以后里面还有个供水器,供水器装了以后,农民就可以刷卡灌溉了。我们加快施工进度,保证春节前全部安装完成,让老百姓春耕期间刷卡用水。” 新建设的12万亩高标准农田覆盖了宜路镇、秋渠乡、李楼乡等8个乡镇,项目建成后,可让12万农民受益。届时,全县85%以上的农田实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能够有效抵御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周口市郸城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罗先礼表示:“大灾之年能保产,小灾之年能稳产,无灾之年能丰产,可节约农业生产用水20%,每亩地年增产粮食200斤,真正达到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的标准。”

    [更多详情]
  • 18 2022-01

    朱培群:发展葡萄种植带动乡邻致富

    “冬季修剪非常重要,要去掉弱枝和不规范的枝条,保留粗壮的枝条。”1月6日,叶县叶邑镇兰庄村利群农场种植基地,负责人朱培群正在为村民示范阳光玫瑰葡萄冬季修剪技巧,“修剪完毕后,要及时清园、灌水,防止葡萄根系冻伤。” 今年40岁的朱培群,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5年的军旅生涯将他打磨成一个不怕吃苦、勇于拼搏的人。退伍后,朱培群先后在浙江、上海等地工作,“当过保镖、干过装修、开过饭店,最后还是觉得回家种地好。” 决定返乡创业的朱培群,考察了很多项目,最终决定发展种植业。“只要经营得好,不但能带来可观的收入,还能带动家乡的父老乡亲共同致富。”带着这样的想法,朱培群回到家乡,流转土地成立了利群农场,种植苦瓜、丝瓜、水果玉米、大豆等。 一次偶然的机会,朱培群得知种植阳光玫瑰葡萄效益不错。经过市场调查,他发现阳光玫瑰葡萄售价高、耐储藏、好运输,且本地土壤和气候也适宜其生长,于是种植了10亩阳光玫瑰葡萄。他介绍,“按亩产5000斤、每斤售价12元计算,10亩阳光玫瑰葡萄能带来60余万元的收入。” 目前,该农场形成了“果+菜+粮”的种植模式,除阳光玫瑰葡萄外,还种有蔬菜20余亩、粮食作物200余亩,年均收益100余万元。 为了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朱培群免费向附近村民传授种植技术并帮他们寻找销路,被省科技厅评为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叶邑镇大桥村村民吴文生,在朱培群的指导下种植阳光玫瑰葡萄。去年,吴文生种植的葡萄开始挂果,虽然产量不高,但他也赚了几万元。吴文生说,“跟着培群种葡萄,技术、销售俺都用不愁,等到了葡萄丰产期,收入还能翻一番。” “下一步,我将继续推广高品质阳光玫瑰葡萄的种植,免费向乡亲们讲解阳光玫瑰葡萄的种植技术,争取带领更多农户增产增收,为家乡振兴作出自己的贡献。”朱培群说。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