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5 2021-02

    河南郏县:种植灵芝菇 就业带民富

    2月2日上午,郏县白庙乡白庙村东头的增会家庭农场富硒灵芝菇种植大棚里暖意融融,前来购买的客户和忙于采收的村民络绎不绝。增会家庭农场现流转土地1000余亩,主要从事春红薯育苗、种植等,已带动90余户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路。 为提高土地使用效率,2020年12月上旬,该农场种植了两棚占地8000平方米的富硒灵芝菇,如今已收获上市,预计每棚可产6000公斤,目前采摘到的最大一棵重达9.6公斤。灵芝菇的种植管理每天需用工8人左右,日工资60元,在丰富居民“菜篮子”的同时,也提高了村民收入。

    [更多详情]
  • 05 2021-02

    多举措保障 农药出口迎十年最好

    近日,记者从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了解到,2020年,我国农药出口数量(货物量)为239.5万吨,同比增长29.3%,出口金额达到116.8亿美元,同步增长14.6%,是近十年来农药出口的最好年份。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这一成就的取得要归功于一系列纾困惠企政策和措施的保驾护航。 为缓解农药出口物流不畅等问题,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全力做好春季农业生产物资运输服务保障的紧急通知》,保障了农资运输工作有序进行。面对农药出口行业受挫,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的公告》,提高了农药行业整体出口退税税率,促进了农药出口贸易。截至2020年年底,农药行业共新增出口退税1.59亿美元。在农药出口登记遭遇瓶颈的情况下,2020年2月,农业农村部农药管理司及时恢复仅境外使用农药的出口管理措施;2020年6月,农业农村部及时出台农药仅限出口登记政策。截至2020年年底,仅境外使用农药产品共出口14.7万吨,5.9亿美元,占当年出口增幅的27%和40%。由于农药出口申请时间长,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加紧优化农药进出口通知单申请系统,发布了《关于做好农药进出口通知单无纸化申请工作的通知》,从2020年3月9日起实现农药进出口通知单无纸化申请功能。据测算,2020年当年就为企业节省了近200万元的邮寄费用,缩短了2到3天的办理时间。

    [更多详情]
  • 05 2021-02

    洛阳催花牡丹销售托运火爆

    今年春节,不少人响应号召就地过年。通过火车托运洛阳催花牡丹向身处异地的家人、亲友表达祝福,成为不少人的选择。 从2014年起,洛阳车站行包车间开拓牡丹运输市场,与洛阳4个花卉市场、培育基地建立联系,开展批量运输业务,同时也为散客运输牡丹开通绿色通道。洛阳车站行包车间行李员杨辉说,近期,催花牡丹的托运订单明显多了起来。 “牡丹娇贵,是我们要精心照料的特殊‘乘客’。”杨辉说,为把催花牡丹稳妥地送到目的地,他们指定专人搬运,小心装卸,并缩短牡丹候车时间。从1月10日至昨日,洛阳车站已办理牡丹快运业务80余单,共计千余盆,涉及北京、上海、广州、淄博、济宁等20多个城市。 记者从市林业局牡丹管理开发办公室获悉,我市催花牡丹销量持续走高,截至2日,已销售近九成。临近春节,催花牡丹数量有限,欲购买催花牡丹可拨打电话0379-63322070咨询。

    [更多详情]
  • 05 2021-02

    攻坚克难18载河南省育出肉羊新品种

    从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获悉,农业农村部发布第381号公告,黄淮肉羊等25个畜禽和蚕新品种及配套系,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通过。根据《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办法》规定,由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颁发证书。至此,河南省由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主持培育的“黄淮肉羊”新品种正式诞生,该新品种的培育成功对河南省乃至整个黄淮地区的肉羊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据悉,黄淮肉羊新品种是由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权凯博士肉羊项目团队组主持,联合项目创新联盟单位河南省畜牧总站等20多家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业,通过产学研紧密联合的模式,18年如一日创新研究和实践培育而成。该品种具有繁殖率高、生长速度快、耐粗饲、肉质好等特点,是适合规模化养殖的河南第一个肉羊新品种。目前该新品种肉羊较现有地方品种每只羊年增收超过20%,各地养殖户对该新品种高度评价。 黄淮肉羊以杜泊羊为父本、小尾寒羊和小尾寒羊杂交羊为母本,经历了自2003年至2018年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在2016年至2020年的材料整理申报过程中,历经黄淮肉羊中试试验,河南省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农业农村部检测鉴定,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羊业委员会材料审定、现场审定等,于近期通过了国家畜禽品种委员会终审。

    [更多详情]
  • 05 2021-02

    汝州培训脱毒甘薯种植技术

    记者从汝州市农业农村局获悉,为进一步发挥汝州市甘薯现代农业产业园引领带动作用,提高甘薯种植大户的种植技术水平,推动脱毒甘薯产业发展,日前,该局邀请河南科技大学甘薯产业研究院院长侯文邦,来汝州市举办脱毒甘薯种植技术推广培训会。 侯文邦结合汝州市甘薯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成效,从新型经营主体的角度出发,就甘薯产业定位、品牌创建、产品营销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并根据产业园品种展示田的小品种试验结果,讲解了脱毒甘薯种植技术、脱毒甘薯产量和品质优势。侯文邦说,2020年,洛阳市红薯产业协会与汝州市农业农村局深入合作,真切感到汝州市甘薯产业潜力巨大、前景光明。希望合作社、农场、种植大户把握机遇,依托产业园技术体系,提升甘薯种植科技水平,实现甘薯错季收获,错峰销售,全年盈利,努力创建“汝州甘薯”地理标志,形成具有较高市场知名度的汝州大品牌。

    [更多详情]
  • 04 2021-02

    种梨成“博士”订单“卖技术”

    “入冬以来,俺天天出去修剪梨树,最远的到唐河县,一去就是好几天。没办法,人家相信咱,提前约好的事,这修剪的活儿忙到农历腊月二十九也干不完!”2月1日,人称“梨博士”的方城县博望镇前荒村的黄金梨种植能手李中心说,“要不是孙子订婚让我参谋,咋能在家歇几天呢。” 眼下,技术服务下“订单”,方圆百里卖技术。刚刚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的前荒村,像李中心一样的种梨高手们可忙坏了! 2002年,在博望镇党委、镇政府的引导下,前荒村率先引种原产韩国的黄金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种植面积已达3200多亩,最多的农户种梨157亩。由于科学管理,亩均年收入达两万元以上,全村实现了人均一亩金梨园、年均收入两万元的目标。通过镇党委、镇政府的引导支持,加上“先行者”的辐射带动,博望镇的黄金梨种植面积已突破2.3万亩,全镇51个行政村中的38个村形成了园区化、规模化种植格局。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精明的前荒村农民注重练好“梨内功”,“强身”闯市场。镇、村两级结合产业特点,牵头与中国农科院、河南农大、河南农科院、南阳农科院建立横向联合,专家教授定期前来指导,组织专业技术培训。五年来,该镇共培训种梨农民3800多人次,前荒村经过培训并掌握专业技术的青壮年农民在300人以上,涌现出大家公认的“顶尖级”“梨博士”“梨专家”“梨状元”近百名。 前荒村最早种植黄金梨的曾宪伟、苗金刚、胡世林、李中心、魏桂枝等不但通过培训学习掌握了黄金梨种植、管理的理论知识,而且善于将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相结合,通过无数次的观察、试验,自行探索出多项独到的专业实用技术。 梨树修剪也是增产、提质的关键环节,种梨“先遣军”高山峰、何永健及前荒村曾宪伟、李中心等互相交流经验,从多年对比试验中获得“留头剪枝”“交错拉枝”等最佳修剪新法,不但提高了产量,而且坐果均匀、梨果大小一致率高,亩均产量提高15%,残次梨果率下降20%。 种梨出“能人”,“能人”育好梨。虽说近年来多地都种起了黄金梨,但前荒村“能人”掌握的独到技术却鲜为人知,外地种梨户为学到前荒人的高质、高产、高效经验,除了纷纷赶来“取经”之外,还兴起了争聘技术顾问、争请管理高手的热潮。经验丰富的“梨博士”十分抢手,农民张希国把12亩梨园交给妻儿管护,常年承包外地梨园。李中心、曾宪伟等还组织管理团队,外出提供季节性服务。 村党支部书记胡世举说:“俺村有30多名种梨高手,都组成了管理团队,每到管理季节,外地人想请技术高手都得提前预约,下了‘订单’也要排队等候,‘梨博士’们可吃香了。”据李中心介绍,他每年有一半时间外出当顾问,带着团队南北跑,额外收入不低于5万元。

    [更多详情]
  • 04 2021-02

    潘集村:番茄红了 日子火了

    人勤春早,物阜年丰。2月3日时值立春,记者走进宁陵县阳驿乡潘集村蔬菜种植基地,映入眼帘的是100多座温室大棚整齐地排列着,场面蔚为壮观。 钻进村民曹卫亚的温室大棚,只见一列列番茄秧足有一人高,番茄鲜嫩欲滴、长势喜人。“我这座大棚是去年新建的,投资10万元,占地3亩多,全村的大棚数我的最敞亮。”38岁的曹卫亚一边忙着采摘一边介绍,“我这一棚番茄去年9月底就上市了,已经卖了4万多斤。虽然行情不太好,但是管理到位,产量很高,除去投入纯盈利不低于4万元。我们是番茄和豆角套种,番茄下去,长出豆角,夏季豆角上市,收入也不低于5万元。” 曹卫亚和宁巧玲夫妻俩栽种番茄已经16年了,他们以温室大棚为家,靠种番茄发家,盖起了一座三层的楼房,成了村里数一数二的勤劳致富户。“俺俩天天忙得连轴转,番茄大棚里还没有采摘完,俺家还种着一棚的葡萄,枝头已经伸出葡萄穗了,得抓紧时间打杈。”宁巧玲抹着脸上的汗水说。 从曹卫亚家的大棚出来,转身拐进村民于其奎的番茄大棚。于其奎大棚里的番茄刚刚上市,番茄果像小灯笼般挂满枝头,鲜红光润。于其奎带着5个人忙着采摘、搬运和装箱,干得热火朝天。一筐筐又大又红的番茄摆满了路边,惹得路人啧啧称赞。 于其奎闻讯迎上来,从枝上摘下两个番茄,热情地让记者品尝。“我们的番茄品种叫牛奶番茄,外形好看、味道鲜美,你掰开看看,像西瓜一样沙瓤,特别好吃。”于其奎介绍,他家的温室大棚占地2.7亩,亩产达到1.5万斤。前几年番茄行情高涨,卖到每斤3元,仅番茄一项他就收入10万元,夏季还要套种一季豆角,收入也丰厚。 “以前我外出打工,辛辛苦苦也挣不了钱,还不如我在家种番茄呢。这一座大棚就是一桶金啊!”于其奎说,“由于潘集的番茄口感好,又注册了‘天葛园’商标,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商丘、郑州的客户跑到我们这来收购,我们不愁销路。” 陪同采访的村干部曹文红介绍,近年来,在省司法厅驻村工作队的悉心帮扶下,潘集村大力发展果蔬产业,建设番茄大棚170余座,村民们从土里刨出金来,生活越过越红火。

    [更多详情]
  • 04 2021-02

    河南宝丰:不负春光灌溉忙

    “现在政策真是好,机井管道都铺设到地头了,只用接个管子,电卡一刷就能开始浇地,真是方便。”2月3日上午,正在地里忙碌的宝丰县肖旗乡柴庄村村民叶克峰介绍说,他平时在县城工地上打零工,家里的3亩麦田也顾不上打理,最近工地放假,回来听村上大喇叭广播说要开始抗旱浇麦了,就来到了地里,灌溉基础设施到位,抗旱也不费力了。 春光不可负,农时不待人。在宝丰肖旗乡的麦田里,铺设好的地喷管像一条条银白色的水龙,喷洒水雾滋润着庄稼,刚刚喝饱水的麦苗头顶着露珠,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青翠,农民们忙着利用喷灌、滴管等节水灌溉措施对小麦进行浇灌。 连日来,气温逐渐回暖,墒情欠佳,宝丰县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广播、微信群等组织村民有序开展抗旱工作,为让群众了解科学灌溉、合理施肥,该县农业农村局和乡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安排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科学的指导,在抗旱的同时做好病虫害防控,保障农业安全。 与此同时,宝丰县还有计划地加大对田间道路、农田防护、水利灌溉、电力支撑等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农机器具产销,改善农业基本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和耕作效率。 “当前正是小麦盘根返青的重要时期,在我们的宣传引导下,全乡群众积极行动了起来,迅速掀起了农田灌溉高潮,全县冬小麦灌溉面积已经过半。”宝丰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说。

    [更多详情]
  • 04 2021-02

    持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确保完成全年改革目标任务

    2月3日,省政府召开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总结2020年全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情况,研究部署今年改革工作目标任务。 副省长武国定主持会议并讲话。在听取成员单位工作汇报后,武国定指出,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十六字”治水思路的具体行动,是建立市场化农村用水供水新机制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实现农业节约用水的重要举措。 武国定强调,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将其纳入农业农村改革重要内容,压紧压实市县政府主体责任;要进一步打通改革堵点,深入调查研究,破解改革难题;要进一步提高改革实效,建立用水付费和节水奖励机制,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要进一步加大督导力度,总结先进经验,通报改革进度,加强政策宣传,年底前全面开展改革评估,确保完成全年改革任务。 截至目前,我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已累计达到2371万亩,改革进度处于全国前列。今年改革的目标任务是1000万亩。

    [更多详情]
  • 04 2021-02

    扶沟:蔬菜基地的产品订单不断

    2月2日,扶沟菜农正在扶贫蔬菜基地采摘紫茄。“中原菜都”扶沟,现有黄瓜、西红柿、芹菜、紫茄等新鲜蔬菜,预计春节期间可供应市场300万斤左右。目前,该县蔬菜基地的产品订单不断,菜农加班加点进行采摘,保证足额及时供应春节市场。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