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3 2020-12

    “葱”满信心 “姜”来大干

    12月18日,寒风料峭,襄城县山头店镇杜庄村的农田里,一畦畦大葱嫩绿茁壮,一块块生姜破土而出,村党支部书记黄永喜带领村民给刚出土的生姜切叶、去泥,装箱销售。 “今年种姜‘捞’住了,亩产1.5万斤,亩产值3.5万元,比种金豆都强!”黄永喜托起两大块生姜,开心极了。 种姜效益为啥这么高?事情还得从2009年说起。那年春节,在洛阳卖红木家具的黄永喜回家过年,看到乡亲们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下来挣不了“仨核桃俩枣”,心里很不是滋味,想着能为家乡做点什么。 过年走亲访友中,村上一些老党员找到他:“永喜回来吧,村里需要你这样的致富带头人!”镇里、村里领导干部也找他:“永喜能把村里领导好!”当年春节过后,经过选举、组织考核任命,30多岁的黄永喜成为杜庄村党支部书记。 杜庄村有987口人,960亩耕地,常年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上任后的黄永喜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发展高效农业,提高亩均经济效益。 最初,黄永喜在自家的责任田里试种西瓜、甜瓜、辣椒,成功后把种植技术无偿传授给乡亲。2013年,他拿出全部积蓄,又东拼西借,流转土地百余亩,先后到上海、山东等地引进优质葱、姜品种。当时,乡亲们都替他捏把汗:“永喜,咱这里祖祖辈辈都没种过姜,恐怕不适应!”永喜安慰大家:“通过考察,咱这儿种姜也中,放心吧,赔了是我的,赚了是大家的!” 黄永喜不仅多方考察学习种植葱、姜种植技术,每逢管理关键节点,还邀请专家现场指导管理技术施肥、浇水、治虫……连续两年,他种植葱、姜每亩收益超过1万元,被乡亲们称为“葱王”“姜王”。 大家富才算富。掌握了种植技术的黄永喜,把本村和周围村庄的贫困群众吸收过去边打工边学技术。73岁的贫困户张仙,家里土地流转出去后没活干,黄永喜就把张仙请到自家农场干活,4年来,仅在此打工年收入就有1.7万元。 来跟他学技术的人也络绎不绝,在他的带动下,全县61户群众种葱、姜1800亩,亩均效益都在1万元以上。 “葱”满信心,“姜”来大干。“打算扩大种植面积,建蔬菜加工厂、批发市场,对农产品精包装出售,带领更多农民发家致富。”谈起今后的打算,黄永喜信心满满。

    [更多详情]
  • 23 2020-12

    河南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910万亩

    12月22日,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截至目前,我省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910万亩,进一步支撑粮食生产高产稳产。 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今年,我省在建高标准农田项目超过1250万亩,其中,2019年结转项目590万亩,2020年新建项目660万亩。 今年以来,全省积极开展农田建设“百日会战”,全力推进项目建设进度。2019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结转项目已于今年11月底基本完成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2020年度新建项目工程主体进度已超过96%,明年春节前可全面完工发挥效益。 除了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外,按照省政府部署,我省安排在14个省辖市39个项目县,按照亩均不低于3000元的投资标准和“五化”建设标准,开展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创建54万亩,打造高标准农田“升级版”,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截至目前,工程总进度超过60%。 根据规划,到2025年,河南将建成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1300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打造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

    [更多详情]
  • 22 2020-12

    商丘:草莓飘香富农家

    12月21日,商丘市梁园区观堂镇徐庄村草莓自采温棚里游客在采摘鲜草莓。据了解,该村在区侨联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引导下,大力发展草莓产业,新建草莓大棚12座。眼下,温棚里的草莓已成熟上市,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品尝。

    [更多详情]
  • 22 2020-12

    “蘑菇书记”赵玉甫:以菌株裂变 换幸福花开

    为进一步扩大带贫效果,赵玉甫积极探索、创新实施“出钱又出力”的包棚创业模式、“出钱不出力”的菌包托管模式、“出力不出钱”的劳务承包模式、“不出钱不出力”的互助救济模式,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积极参与,使鳏寡孤独等无劳动能力的也可享受政策红利,真正实现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12月21日傍晚,落日余晖洒满位于清丰县马庄桥镇的一排排白色食用菌大棚。大棚之间,脱贫户闫彩玲开着红色电动小汽车,后座上放着刚采摘的蘑菇,行动带风。路上碰见熟人,被调侃一句“彩玲现在可是赚着钱了”,她只低头抿嘴一笑。 其实,不管挣多少钱,不管拿多少荣誉,她都忘不了从前吃过的苦,更忘不了那个将“金蘑菇”引进村子的人——赵玉甫,赵家村党支部书记,远近闻名的“蘑菇书记”。 2017年以来,赵玉甫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带领村民大力实施“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将食用菌大棚从最初的27座发展到如今的650座,成为全国最大的黑皮鸡枞菌生产基地。为拉长产业链条,进一步增强带贫能力,他又创设大地密码电商平台,谋划建设日产2万包的菌包加工厂、大型烘干房10座、冷库1500平方米,实现了食用菌产业裂变,带动本村及周边村庄252户贫困户808人稳定脱贫,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 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扩大带贫效果,赵玉甫积极探索、创新实施“出钱又出力”的包棚创业模式、“出钱不出力”的菌包托管模式、“出力不出钱”的劳务承包模式、“不出钱不出力”的互助救济模式,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积极参与,使鳏寡孤独等无劳动能力的也可享受政策红利,真正实现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作为普通党员,赵玉甫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017年,他组织27名党员成立了基地党支部,设置党员示范岗,成立食用菌基地工会,被评为河南省劳模助力脱贫攻坚示范基地、河南省返乡创业示范园;同时,成立食用菌基地妇联,被评为濮阳市巧媳妇工程示范基地,引导帮助27户贫困户参与种植,进一步调动了贫困群众的积极性。 如今,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同时,赵玉甫以食用菌产业为依托,大力建设蘑菇文化园、孝道文化园、赵氏文化园、廉政文化园,着力打造食用菌文化,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全力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赵家村的脱贫经验,吸引了省、市领导的关注。省委书记王国生,省政协主席刘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孔昌生,副省长武国定等领导分别到赵家村食用菌基地调研指导。赵家村食用菌基地被确定为市委党校、农村党支部书记学院现场教学点,“一带一路”研学班30多个国家的学员到赵家村食用菌基地进行参观学习。赵玉甫本人也相继荣获河南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河南省劳模助力脱贫攻坚十大领军人物、河南省高素质农民创业创新奖、濮阳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赵玉甫和全村的父老乡亲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们坚信一定能够实现乡村振兴之梦。

    [更多详情]
  • 22 2020-12

    西平县:养鸭挣钱干劲足

    初冬时节寒意袭人,但西平县专探乡赵寺村村民焦宝安的养鸭基地却异常热闹,几百只肉鸭“呱呱呱”的叫声此起彼伏。正值晌午,基地负责人焦宝安忙着给鸭准备饲料。“今年我养了6000多只固始肉鸭,上个月售出了大部分,还剩2000只准备春节前出售。”手中不停摆弄着活计的焦宝安一脸兴奋地说。 焦宝安今年42岁,十几年来凭借家里门面做着生意,卖过太阳能热水器,代理销售过净水机,还做过水电工。“别看我以前干的生意不少,但由于市场竞争压力大,没有赚到多少钱。我真正挣钱还是靠今年养殖的固始肉鸭。”焦宝安说,2018年10月,他在村外靠近水源的地方流转了近30亩土地,利用10多亩地建了两个鸭棚,其余的种植草料,并购进了3000只固始肉鸭。由于技术不过关,设备不齐全,第二年初春,鸭子长到1斤多时就死了2300多只,赔进去10多万元。“主要原因是肉鸭患了大肠杆菌病,因为天冷没有注意保温,几千只鸭苗出现压堆现象,死伤严重。”焦宝安说。 面对挫折,焦宝安决定从头再来。他一方面买来养鸭的书籍和视频资料学习,另一方面投资几十万元完善设施,购买了4000多只鸭苗。“近一年来,我基本吃住在基地。去年冬天最冷的时候,为了调控棚内温度,连续熬了10多个夜,看到鸭苗长势良好,我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焦宝安说。在两个鸭棚周围,记者看到几十亩地的菠菜和麦苗绿意盎然,几座鸭舍中间是一片开阔的场地,建有一个约100平方米的蓄水池。“菠菜和麦苗是鸭子的天然饲料。近期干旱,旁边的河沟里已经干涸,所以不久前我建了这个蓄水池,给肉鸭提供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 辛勤的付出换来收获的喜悦。今年肉鸭市场行情好,焦宝安出栏的鸭子全部销售到省内几家大型工厂,每只卖到40多元。“明年春季,我打算把养殖数量增加到8000只。”焦宝安信心满满地说。

    [更多详情]
  • 22 2020-12

    河南:近期麦田管理培育壮苗控制旺长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也将慢慢变长。12月21日,省农业气象专家提醒农民朋友,当前全省大部地区冬小麦处于分蘖期,豫南的油菜处于第五真叶期,各地要做好冬小麦分类管理。 省农业气象专家表示,各地要根据苗情和墒情进行冬小麦分类管理,麦田管理主要围绕培育壮苗,控制旺长,促进分蘖。晚弱苗提早做好防冻管理,尤其是豫北、豫西山区等地冬小麦要提前做好越冬的管理。要加强设施农业生产管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检修加固棚架设施,注意调节好棚内温度与湿度,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病害防治,降低危害。此外,各地要预防森林火灾,冬季用火较多,各地要注意做好防火工作。

    [更多详情]
  • 22 2020-12

    首届中原艾草种植产业发展大会召开

    12月20日,河南省中药材协会艾草专委会主办、宛蕲艾业集团等承办的首届中原艾草种植产业发展大会在周口市商水县召开,来自全国的采购商、加盟商、种植户等近千名从业者参会,共同探讨艾草产业发展前景。 河南省中药材协会会长贾少谦在致辞中说,国家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河南省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中药材产业。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河南省中药材协会把中药材发展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相结合,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结合,致力推进中药材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全省中药材质量和效益。此次首届中原艾草种植产业发展大会,就是适应新发展,协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带领会员共同推动中药材产业繁荣发展。希望宛蕲艾业和河南省中药材协会艾草专委会真正把艾产业做好,让百姓发家致富,巩固好脱贫成果;真正把人民的健康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让人人健康,真正实现全面小康。 宛蕲艾业集团总经理徐卓讲述了自己从事艾草产业的创业历程,他说:“非常感谢河南省中药材协会的支持,感谢贾少谦会长以及各位领导和各位来宾的到来。传承艾灸文化,复兴艾灸事业,既是梦想,也是责任。2021年我们计划在全国发展20万亩艾草种植基地,系统解决种植无门路、种植无方法,以及销路问题。河南省中药材协会监制的艾草新品种宛蕲5号,亩产可达2吨以上,是目前同行业艾草亩产的1.5倍。宛蕲艾业集团将一如既往认真育出最好的苗,种出最好的艾草,做好艾产业,有效带动当地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益。” 会议代表们还参观了宛蕲艾业种植基地。来自唐河县的赵遵义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他是在朋友圈看到这个会后专成赶来的,主要是想来学习艾草高效种植技术,希望能带动合作社更好发展。 宛蕲艾业集团近年来一直专注艾草原材料“育、种、产、销”一站式服务,采用纯绿色、无污染的种植方式,目前已形成了专业化、规范化的艾草种植管理体系,建立了经验丰富的技术服务团队。

    [更多详情]
  • 21 2020-12

    收银条 奔富路

    近日,孟津县会盟镇下古村一块银条地里十分热闹。拖拉机不停穿梭,将沙土地翻开,30余名村民一字排开坐在地上,将土里露出的银条收拾干净,挑拣入筐。 银条种植户郭晓娜介绍,种植银条很不容易。首先,银条对土质要求高,必须是沙土地,并且一块地不能种二茬。其次,银条很“娇气”,每年除草3次至4次。种植银条、管理银条需要大量人力,从而解决了周边村民的就业问题。收获的银条可就近加工,销路不愁。

    [更多详情]
  • 21 2020-12

    佛手瓜下种蔬菜 套种模式增效益

    “万事开头难。今年是咱村尝试种植佛手瓜的第一年,初步摸索出了适合咱村的蔬菜套种增收模式……”12月7日,冬日的暖阳透过窗户照进安阳县(示范区)高庄镇西崇固村村委会办公室,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邢新军与村干部正在核算佛手瓜等蔬菜种植项目的经济效益并总结经验。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根本。发展村集体经济是当前农村工作中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干不干、干什么、如何干,一直是摆在西崇固村干部面前的难题。 西崇固村地处安阳县县城规划区边缘地带,规划用地大部分为住宅用地、绿化用地和少量商业用地,发展受到制约。近年,该村“两委”围绕发展村集体经济做了大量工作。该村多次召开在外人士座谈会、党员群众代表座谈会,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大家一致认为,要扬长避短,选择人工投入少、单位产值高的农业项目。为避免村集体经济发展容易出现的大锅饭现象,该村制订了激励方案,并考虑引进个人或社会资本成立股份制公司、合作社等,但因为对项目发展前景担忧,村里无人报名参与。 风险面前,干部来担当。经村“两委”研究,党员群众代表大会同意,该村出台方案,决定由每个村干部交纳1000元风险金,赔了先冲减风险金,赚了按1∶1奖励。 经过数次论证、筛选项目,今年4月初,邢新军带队到山东寿光、临朐考察,确定了以佛手瓜为主打产品,套种黄瓜、香菜的种植模式,同时开展丝瓜、观赏南瓜、冬瓜、红薯等多品种试验种植项目。 金秋10月,在西崇固村蔬菜种植基地,架子上,茂密的枝叶间挂满佛手瓜;架子下,绿油油的香菜长势旺盛;不远处,奶油南瓜茁壮生长,忙碌的村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不错!口感脆甜,给我多称几斤。”专程从市区赶来的王先生品尝刚摘下来的佛手瓜后赞不绝口。 “佛手瓜营养丰富,能生吃凉拌,能炒菜,老少皆宜。在市区周边,只有咱一个村种佛手瓜。”邢新军高兴地说。 邢新军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销售佛手瓜的信息,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购买。“佛手瓜4月种植,10月结果,除了种植时需要下足底肥外,中间几乎不需要管理,每亩可获利7000元。在夏季佛手瓜休眠期,每亩还可套种黄瓜370株、两茬香菜,除种植、浇水、采摘、销售、看护等成本约2800元外,每亩可获利3000元,综合收益每亩可达1万元。”正在招呼顾客的邢新军随口算了一笔账。 西崇固村种植的佛手瓜等蔬菜在地头就销售一空。除了通过微信朋友圈广泛发送销售信息外,邢新军与村党支部书记张信祖等村“两委”干部还先期为试种的农产品找销路,发展订单农业。不仅如此,他们还积极发动贫困户参与,组织技术人员免费对贫困户进行培训,就地安置50余名贫困户、弱劳动力就业,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村民增收。 西崇固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劲头十足。该村先后考察了小麦育种、标准化厂房、瓜蒌种植、林下经济等项目,最后确定了投资100万元的世纪红生态农庄、投资20万元的光伏发电项目、投资2万元的委托扶贫养羊和村集体佛手瓜蔬菜种植基地,努力为贫困户和村民搭建增收平台。 “最近,我们村正在酝酿无土栽培蔬菜项目。无土栽培蔬菜可以节约大量耕地,避免土壤连作障碍,同时省肥、省水、省工,还可提高蔬菜的品质和产量,改变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种植模式,依靠科技实现增收致富。我们会不断摸索村集体运营模式、销售定价机制、员工劳动利益联结机制等,为高庄镇发展村集体经济探索改革创新经验。”邢新军说。

    [更多详情]
  • 21 2020-12

    新桥镇藕鱼立体养殖效益高

    日前,新桥镇农业服务中心的立体生态种养模式示范项目,以产量高、品质优得到专家肯定和村民认可。3年来,该镇共示范推广优质莲藕栽植1.2万亩,平均亩产鲜藕4000公斤,亩产商品鱼430公斤,亩收入达到1.2万元。 近年来,新桥镇农业服务中心与大专院校“联姻”,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借鉴外地经验,引导农民靠科技求高效,充分利用富硒水、富硒土壤做文章,主打农业特色牌,兴建浅水藕池,发展湿地养藕。根据水面的深度,引进不同水域生长的鱼、虾、蟹、贝等种类,发展名、优、稀、特品种,结合莲藕栽植,大力发展立体养殖。该镇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利用3年时间对浅水藕的生产进行了跟踪测验,通过大量试验和技术分析研究,总结出了成熟的种植养殖经验。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