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7 2020-12

    嵩县:完善红薯产业链条 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筛选、称重、包装……近日,记者在嵩县九皋镇宋王坪村民达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红薯生产基地看到,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嵩县县委组织部派驻宋王坪村第一书记杨小玉一边将称好的红薯粉装袋,一边高兴地跟记者说,红薯产业使该村户均增收3000余元,全村41户贫困户因此脱贫致富。 自2017年10月担任第一书记以来,杨小玉带领宋王坪村“两委”,通过抓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全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2018年创办的民达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完善脱毒红薯繁育、种植、推广、销售产业链条。截至目前,该村22个红薯育苗大棚建成并投入使用,种苗畅销,村集体收入因此增加20万元以上。 育苗大棚闲置时,村里将其免费租给贫困户种植反季节蔬菜,每个大棚可使贫困户增收2000余元。

    [更多详情]
  • 17 2020-12

    “农业钟点工”的新年愿景

    12月16日,脱贫村陈集镇刘楼村的田间寒气逼人。然而,62岁的村民孙秀芝吃完早饭后,一如既往地去离家不远的种植基地“上班”。田野间,几座温室大棚一字排开;大棚内,一垄垄蒜苗茁壮成长,“农业钟点工”们各司其职,有的起蒜,有的打捆,有的运输;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蒜香味儿和农民们的欢声笑语。 “多亏了这个蔬菜种植基地,俺才能在闲的时候有活儿干。这活儿不重,说说笑笑一天很快就过去了。反正在地里干了一辈子的农活,现在农闲也没啥事做,有这个赚钱的机会,当然要来啦!”正在将蒜苗打捆的孙秀芝干得十分起劲。 “我这把年纪,外出打工人家也不要我。”孙秀芝笑笑说,“在家里做‘钟点工’不比在外面赚得少,而且赚钱顾家两不误。现在各类专业合作社很多,我们这种‘农业钟点工’在农村很吃得开,随时有人打电话要人。” 冬闲时节,“农业钟点工”十分抢手。在陈集镇刘楼村,萝卜、药材、大蒜、鸭苗……许多专业合作社采取雇请钟点工的方式完成农业生产,工作结束后立刻兑现工资,这种双向选择、时间自由的务工模式,不仅使农民利用闲散时间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而且也日渐受到合作社的青睐。 “每天跟村里的老姊妹们做个伴,干干活,拉拉家常,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心情也好,比呆在家里闲着好多了。”孙秀芝告诉记者,她一天能挣40元钱左右,挣钱多少无所谓,关键是现在生活得舒心、开心。 “我们村以前是贫困村,自从村里来了驻村扶贫工作队,环境一天比一天好,原来村里没有水泥路,下雨下雪一踩一脚泥。”孙秀芝一边回忆过去一边畅聊现在,“再看看现在,水泥路、自来水、小广场、健身器材、太阳能路灯,是要啥有啥。前一段,村里又免费给我们粉刷了房子,村子就像个大花园一样美。以前,俺可不敢想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正如孙秀芝所言,记者多次造访刘楼村,变化可谓日新月异。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十三五”以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生根,农村的基础设施一天天改善,农村的吸引力也一天比一天增强。农村从过去“被资本遗忘的角落”,逐渐成为可创造绿色产值的“投资洼地”,变成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淘金基地”。在永城,各乡镇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越来越多的农民乐享政策红利,农业也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谈到即将到来的2021年,孙秀芝说:“俺生长在农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没啥大本事,没啥大愿望。这些年,俺看到了家乡的新变化,发自内心的感谢党的好政策。”未来,孙秀芝希望能用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种地经验,扮演好自己的“农民”角色,为乡村振兴作出自己的小小贡献。

    [更多详情]
  • 16 2020-12

    新乡县:生态药菊助农增收

    一片花海,一部手机,现场直播,这是新乡县航芝药种植专业合作社中药基地的抖音直播带货现场。近日,中药基地迎来了丰收,新鲜的菊花花香怡人,令人赏心悦目,直播一开始就受到了网友们的追捧,花田里采摘的工人也高兴得合不拢嘴。 新乡县航芝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中药基地紧邻人民胜利渠,每到11月份,基地内近200亩的菊花就竞相盛开,金灿灿的,十分惹眼。72岁的李田香家住新乡县王屯村,合作社的中药基地就在家门口,平时阿姨在公园搞绿化,基地菊花盛开需要工人采摘,李阿姨就跟老姐妹来基地帮忙了,一天能有60元的收入。 村民李田香说:“我家是这儿的,在别地干活儿,有时间都来这儿参加劳动,干活儿也不累工资还不低。” 新乡县航芝药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基地种植面积200亩,分为菊花种植区、中药种植区、果树中药套种区、盆景果树、观赏菊及金银花控温和农作物种植区。园区内的金丝皇菊、金银花、板蓝根等中药材近100亩,每年10~11月是菊花开放的时候,多个品种的菊花交相盛开,美不胜收。而周边群众在获得合作社土地租金的同时,不仅享受到了基地种植带来的生态效益,也获得相应的就业机会,增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为拓展发展模式,这两年,合作社还增加了生态观光和采摘项目,并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在种植品类和技术上下功夫,目前基地拥有菊花品种60余种,盆景3万株;并购置了烘干设备,形成集种植、采摘、加工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新乡县航芝药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基地现在规划就是以线上线下电商的模式销售产品,然后整合现在的集中药种植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美丽乡村体验生态园区,这个基地最终的目的就是带动农户真正地走向小康生活。

    [更多详情]
  • 16 2020-12

    全国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恢复到常年水平90%以上

    记者15日从农业农村部获悉,截至11月底,全国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均已恢复到常年水平的90%以上,“年底前生猪生产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水平”任务提前完成。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魏宏阳在15日举行的生猪生产形势新闻通气会上表示,截至11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已连续14个月增长,生猪存栏已连续10个月增长。 根据农业农村部定点监测环比数据推算,11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超过4100万头、生猪存栏超过4亿头,生猪产能已恢复到2017年底的90%以上。11月,规模猪场新生仔猪超过3100万头,比年初增长94.1%。全国规模猪场比年初增加1.6万家,散养户比年初增加228万户。 “照此趋势,预计明年上半年产能可完全恢复。”魏宏阳说,按照6个月的育肥周期,明年下半年生猪出栏有可能达到正常年份水平,生猪供应将大幅改善。 近段时间以来,猪肉供给情况改善明显。据了解,全国生猪出栏已连续9个月增长,11月环比增长16%、同比增长66.1%,是去年四季度生猪产能触底回升以来出栏最多的一个月。随着前期新增产能陆续释放,猪肉价格已连续3个月下降。11月全国集贸市场猪肉价格回落至每公斤46.3元。 魏宏阳表示,随着元旦、春节临近,消费需求将明显增长,猪肉供应压力仍然存在。根据前期数据测算,2021年元旦春节期间猪肉供应量将比上年同期增加三成左右,猪肉价格总体有望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更多详情]
  • 16 2020-12

    河南省成立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工作专班

    12月15日,记者从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获悉,我省成立“河南省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并要求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成立市级相关工作专班,从建立组织机制、明确各方职责、加大抽检力度、实行集中消毒、开展消毒效果评价、强化人员检测、严格索证环节、推广冷链追溯、做好应急处置九方面,进一步做好进口冷链食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近段时间,省内多地先后发布疫情通报,部分进口冷冻海鲜产品外包装核酸检测呈阳性。为了做好冷冻冷链食品安全管理、巩固疫情防控常态化成果,目前我省已经成立了以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公安、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商务、大数据、海关、邮政管理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任成员的“河南省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工作专班下设办公室。 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要求,各地要组织成立由市场监管、卫生健康部门双牵头,公安、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商务、大数据、海关、邮政管理等部门组成的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工作专班,统筹做好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的综合协调、追溯监管、核酸检测、预防性消毒、应急处置及信息通报等工作。 各级疫情防控领导机构负责落实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工作属地责任,明确部门职责分工,组织开展从业人员防护培训和检测、消杀技术培训,开展督促检查,全面落实进口冷链食品检测、消杀、防护、溯源、应急处置等防控措施。其中,要严格落实进口冷链食品“批批检”制度,按照核酸检测相关政策和技术要求,开展核酸检测的采样、化验及结果复核;落实进口冷链食品“件件消”制度。各级疫情防控领导机构组织疾控机构开展冷链食品消毒效果评价。 同时要求,今冬明春,机场、海关、生产加工企业、市场、商户、快递企业、监管单位等与进口冷链食品有直接接触的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每周进行一次核酸检测,其他间接接触人员每月进行一次核酸检测。进口冷链食品没有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核酸检测证明、预防性消毒证明的,一律不能进入市场销售。此外,借鉴郑州市“郑冷链”经验,由市场监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建立进口冷链食品从口岸到销售环节全链条追溯体系,完善跨部门信息共享管理平台。对阳性冷链食品及时开展溯源、下架、封存及无害化处理,并对环境及运输车辆进行终末消毒,对阳性冷链食品的密切接触者及时开展流调和隔离。

    [更多详情]
  • 16 2020-12

    低温寒潮来袭 麦苗会冻坏吗?

    低温寒潮来势汹汹,麦苗会被冻坏吗?“别担心,此次降温对小麦生长利大于弊。”12月15日,省农技总站高级农艺师蒋向说,小麦本身就是比较耐寒的作物,降温前我省麦田墒情充足,对降温有一定的平抑作用,利于小麦安全越冬。而且,低温能有效抑制麦苗旺长,还能减少病虫基数,降低春季病虫害暴发风险。 省农业农村厅农情调度显示,今年全省小麦播种面积实现稳中有增,继续稳定在8500万亩以上,较上年略增,实现恢复性增长;小麦种植结构不断优化,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1533万亩,较上年增加183万亩,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18%;越冬期全省一二类苗比重为88.5%,比上年增加1.3%,比常年增加6%;三类苗比重为10.7%,比上年减少1%,比常年减少5.9%。 省农业农村厅粮作处相关负责人说,尽管今年越冬期小麦苗情总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隐患。今冬是我国条锈病菌源量最为充足的一年,条锈病发生早、范围广、程度重,明年春季在我省流行的风险高。为此,省农业农村厅提醒各地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做好异常天气防范;继续跟踪苗情动态,及早谋划春季麦田管理技术意见,指导农户科学运筹肥水,确保小麦稳健生长;同时要强化病虫害监测预报,尤其是对小麦条锈病,要做好“严密监测、带药侦查、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防控措施。

    [更多详情]
  • 16 2020-12

    让更多“豫农优品”叫响全国

    延津小麦、杞县大蒜、光山油茶……时下,在河南,有着一大批知名的农业品牌,正在借助多种全国性的展会加速走向全国,影响着千家万户。 近日在重庆开幕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河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现场为河南农产品推介,“越来越多的‘豫’字头优质农产品正在打开、扩大全国市场,‘豫农优品’正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为乡村振兴增砖添瓦。” “河南味道”引人入胜 在农交会展馆内“寻宝”的重庆李姓客商一大早便来到这里:“重庆人每天早上都要来一碗小面,面条口感筋道特别重要,河南种的小麦多,品质也好,这次来就是想寻找好面条的。” 先把和好的面揉成一指粗细的长面团,挂在一根木棒上,上下拉伸,再放到架子上,经过重复几轮的拉伸,面团被拉成了直径只有1毫米左右的面条……在展区内,身穿白色大褂的陈启旺师傅现场展示手工制作潢川贡面,引得观众们连声叫好。 “潢川手工空心贡面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条细如丝,耐煮不粘,下锅7秒即熟。”河南旺鑫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来旺给现场观众介绍,“贡面用的是优质强筋小麦,和面的时候加了油和盐,口感更爽滑、好吃,希望更多重庆人能吃到我们的潢川贡面。”刘来旺的一席话让客商眼前一亮,急忙围了过来,要和刘来旺谈合作。 在河南展区内,杞县大蒜成了不少客商围观的焦点。杞县潘安食品有限公司黑蒜生产部部长程传龙一边拿着黑蒜让来往的客商品尝,一边介绍:“黑蒜又名发酵黑蒜,是用新鲜的生蒜带皮放在高温高湿的发酵箱里自然发酵而成,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功效,食用后不会产生口气,也不会刺激肠胃。” 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刘勇是重庆人,当他现场品尝过黑蒜后,不住地夸赞,“第一次了解到大蒜还能这样吃,外观看上去是一个独头蒜,闻着却是香气浓郁,尝起来柔软而又偏酸甜。” 杞县大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70万亩、产量90多万吨,规模和产量均居全国县域第一位。围绕大蒜做文章,杞县在大蒜种植的基础上,把大蒜做出了花样。杞县县长王红涛介绍,重庆人炒菜喜欢放大蒜,火锅底料、调料也都离不开蒜,这次展会我们除带了蒜粒、黑蒜、绿蒜等产品外,还带来了蒜片、蒜粉、大蒜胶囊、大蒜精油等各种深受市场欢迎的深加工大蒜产品。 扶贫产品大放光彩 发展产业是支撑贫困户脱贫奔小康的一大支柱。在农交会产业扶贫展馆内,河南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我从光山带来了稻虾米、山茶油、槐花蜜等扶贫产品,这全都是绿色、有机的农产品,不少外省的代表来跟我们对接,以后我们的产品会销得更远。”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四方景家庭农场主杨长太说。 近年来,济源阳光兔业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得到迅速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合作社、家庭农场20多家,产业扶贫基地10余个,带动肉兔养殖户4000余户,包括贫困户436户1445人,实现年出栏肉兔超过300万只,2019年全产业链收入达10.6亿元。 “重庆、四川地区有食用兔子的传统,据统计全国60%的兔子都调往这个地区,消费潜力巨大,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地区。”济源阳光兔业副总经理王金华十分看好这里的市场。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扶贫成果展示是一大亮点。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扶贫办专职副主任周慧深介绍,河南省聚焦贫困县优势特色产业和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农产品,重点围绕兰考蜜瓜、洛宁苹果、宜阳花椒、南召中药材(艾草)、淅川石榴、光山十宝(油茶)、新县茶叶、郸城红薯、西华胡辣汤、宁陵酥梨、柘城辣椒、济源兔业等主导扶贫产业,宣传推介特色产业,巩固脱贫成果。 2017年2月,兰考县在全国第一批率先脱贫后,立足丰厚的林木资源禀赋,在木制品加工基础上确定品牌家居产业定位,建设了恒大家居联盟产业园。“我们因地制宜谋划、整合资源推进,脱贫产业、致富产业逐步向产业兴旺迈进,带动群众稳定增收。”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李明俊在第十八届农交会期间举行的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论坛上表示。 目前,恒大家居联盟产业园已引进曲美、索菲亚等6家上市企业,吸引TATA、鼎丰、立邦等行业龙头集聚,带动全县1700多家板材加工企业发展,木制品产业集群产值达到300亿元,辐射带动5万人稳定就业。 保证品质打出品牌 延津小麦被誉为“中国第一麦”,近年来,延津县优质小麦耕种面积超过100万亩,从繁种、种植到加工,小麦产业链不断延长。2019年,延津县创建了国内首个“优质小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延津县县长李泽宙介绍,目前,园区按照“生产+加工+科技+服务”的全产业链发展要求,围绕塑造“中国第一麦”区域品牌,形成了“一产种植高标准、二产加工龙头壮、三产服务成体系、科技创新有支撑、联农带农收益高”的发展格局。 新乡市嘉合粮油有限公司立足延津优质小麦的优势,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由公司统一提供种子、有机肥、种植技术等,指导合作社和农户种出高品质的小麦,保证了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和产品品质。今年,公司以每斤2.25元的价格回收农户的有机小麦,几乎比市场价高出一倍。 “优质优价,订单收购,我们带动了当地2000多户农民参与种植3万余亩优质小麦,让更多的‘小农户’进入了‘大市场’。”新乡市嘉合粮油有限公司负责人许国芬介绍,“我们目前生产的石磨面粉品牌正需要开拓线下渠道,参加此次农交会也为我们提供一个契机,同时在会上能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经销商学习交流。” 河南皇时康食品有限公司是商丘市虞城县的一家以玉米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企业,产品主要销往浙江、上海、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我们从食品源头抓起,严格技术把关,确保生产出优质的玉米产品,积极打造扩大‘皇时康’品牌的产销规模。”河南皇时康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范朋辉正在推介其生产的玉米糁和玉米粉,“今年是第三次走出去推销我们的产品,通过让客户来现场体验达到宣传的效果,让更多人对我们有更深的了解。” 沃野中原,生态农业。据介绍,在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交会上,河南省组团参展企业有290家,共展出涵盖粮油、畜禽、水产、果蔬、茶叶、食用菌、中药材、调味品等8大类1200余种产品,河南农产品真正在山城重庆大放异彩。“河南是农业大省,方方面面的产品更是出类拔萃,我们要让‘豫农优品’源源不断地走出河南,走向全国。”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市场与信息化处处长张景莲说。

    [更多详情]
  • 15 2020-12

    发展大棚蔬菜产业 促进集体经济增收

    昨日,在汝阳县蔡店乡妙东村等4个村集体经济设施农业项目蔬菜瓜果生产基地里,农光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在精心移栽番茄苗。 近年,该乡以村集体经济设施农业项目基地为龙头,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温室大棚蔬菜生产。连日来,各合作社的社员在25个温室大棚内移栽番茄苗等,确保新鲜蔬菜春节期间陆续销往城乡蔬菜市场,促进集体经济增收。

    [更多详情]
  • 15 2020-12

    罗山李湾“扶贫萝卜”分外甜

    拔萝卜、装袋、称重……2020年12月11日下午,在罗山县尤店乡李湾村的广袤田野上,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让人感受不到一丝冬日的寒意。 据了解,尤店乡李湾村是罗山县市场监管局定点扶贫村,近年来,该村利用当地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积极推进萝卜产业发展,孕育出的李湾萝卜因其个大、皮薄、清脆、爽甜而享誉县内外,故又称“李湾脆”“水果萝卜”。 眼下,李湾萝卜虽然到了上市的时节,但由于销售渠道不畅、市场信息不灵,部分村民仍有大量萝卜滞销,严重影响了贫困群众增收和产业持续发展。为有效解决这一突出问题,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罗山县市场监管局积极牵线搭桥,对接行业影响力较大的新都国际大酒店,促成该酒店达成扶贫农产品采购意向,开展了“结对帮扶销售扶贫产品 助力脱贫攻坚”活动,于是便上演了上面采摘萝卜的一幕。当天,在县市场监管局的带领下,新都酒店组织员工径直来到李湾村萝卜种植基地,现场采购萝卜5000余斤,让优质农产品从田间地头直达酒店餐桌,切实解了贫困群众的燃眉之急。 此次扶贫产品进酒店活动,不仅架设起消费扶贫产销对接的桥梁,解决了贫困群众农产品销售难以及增产不增收问题,而且将借助优秀餐饮企业的推广影响力,为扶贫产品卖得更好、扶贫产业走得更远注入强劲动力。 下一步,县市场监管局将继续通过消费扶贫、产销结合等方式,建立扶贫产品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的长效机制,着力促进贫困群众增收、扶贫产业发展,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更多详情]
  • 15 2020-12

    河南省累计培育5万贫困村致富带头人

    昨日下午,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系列新闻发布会之扶贫扶志专场获悉,近年来,我省采取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多种形式,组织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帮扶项目实施,多方面增加收入;坚持宣传引导、氛围营造、激发动力、文旅富民等多措并举,不仅让贫困群众从物质贫困中“走出来”,更从精神贫困中“站起来”。 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据介绍,我省累计培育贫困村致富带头人5.07万人;2016年至2019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734.9元增加到13252.5元,年均增长10.8%,比全省农村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省贫困村全覆盖、县级融媒体中心和“百姓文化云”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全省县(市)全覆盖、乡村学校少年宫实现全省贫困县所有乡镇全覆盖;全省实现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动态清零;截至目前,全省县级以上文明乡镇建成率91.74%、文明村建成率57.23%。 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最终要落脚于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省始终把加快补齐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短板作为紧迫任务,统筹资源力量,持续加大资金、项目支持力度,注重推进硬件建设与提升使用效能相结合,不断优化贫困地区文化供给能力水平。与此同时,坚持文旅富民,充分用好文化兴业、旅游富民等有关政策措施,帮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拓展增收渠道、稳定就业收入。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出台,文旅扶贫已经成为河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生力军。今年以来,全省以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为目标,以“志智双扶”为重点,以持续开展“三千行动”为抓手,主动服务服从大局,全力克服疫情影响,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担当尽责、精准施策、多点发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据介绍,2020年,全省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46017个,建成率已达到99.97%,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更是达到全覆盖。除部分地区由于村改社区、异地搬迁等情况暂不具备建设条件外,绝大部分地区均已完成了建成目标并投入使用。同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为每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分别补助 10 万元,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补助2.5万元,共计1.03亿元,用以保证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正常免费开放,目前该补助资金均已提前下达,由各县纳入县域资金统筹使用。通过开展文艺院团“千戏送千村”行动、文化工作者“千人进千村”行动、民营文化企业“千企帮千村”扶贫行动,大大激发了贫困地区自我造血“强动力”。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