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7 2020-11

    睢阳区:红苹果变身增收致富“金苹果”

    硕果满枝头,苹果喜丰收。11月22日,睢阳区娄店乡孙李堂村200亩苹果种植基地里,一个个红彤彤的苹果像小红灯笼一样挂满树枝,闪烁着诱人的光泽。果香满园飘,游客采摘忙,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奏响了初冬一曲动人的赞歌。 “摘苹果、炖大鹅,周末带孩子来感受一下田园风光,体验一下丰收的快乐和采摘的乐趣,感觉很有意义。”家住市区的市民李贝贝说着将两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放进果篮里。 “按照乡政府‘一村一品’的产业规划,我们村是苹果种植专业村。今年是果园第二年挂果,每亩能产3000公斤苹果,按现在每公斤5元计算,每亩经济效益在1.5万元左右。”娄店乡孙里堂村党支部书记李贤忠说,“下一步,我们村规划再流转200亩土地扩建果园,种植瑞香红苹果,同时探索果园养草+养鹅的生态循环种植,走生态采摘游模式,让我们的小苹果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苹果’。” 眼下正值苹果采摘季,果园的另一侧有20多名工人正忙着采摘、打包、称重、搬运,一箱箱苹果整装待发,搭建电商快车销往全国各地。村民李传玉就是在果园打工的村民之一,“俺家10亩地都流转给合作社了,每亩地租金1000元。在这儿帮忙常年都有活干,一个月还能挣3000元左右。这几天一直在帮忙摘苹果,要赶在下雪前将树上的苹果全部放进冷库。” 据了解,近两年,娄店乡按照“西部瓜果东部菜,中间加个芦笋产业带”的布局,结合各村产业种植基础,采取政策扶持、项目倾斜和资金帮扶等措施,对18个村委会“一村一品”产业种植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并引导鼓励优秀乡土人才和大学生返乡创办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济实体,扶持壮大芦笋、苹果、食用菌等特色优势农产品。依托特色农业种植,打造了一批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果蔬采摘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园,并建立健全农业专业化服务体系。为拓宽销售渠道,该乡借助蓬勃发展的互联网经济,积极与顺丰、云集、淘宝等电商平台对接,线上线下互融互推,助力农业发展壮大,以“娄店芦笋”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铺就了百姓多彩的致富之路。

    [更多详情]
  • 27 2020-11

    “羊经纪”带活“羊经济”

    11月24日,雪后初晴。确山县竹沟镇四棵树村的田野里,一位村民赶着一群羊浩浩荡荡。羊群所经之处,茂密的野草被啃得干干净净。 这位村民告诉记者,她叫孔小波,今年68岁,竹沟镇四棵树村肖庄村人,这群羊有300只,是她的女婿从北方拉回来的,准备养到年底运到南方卖个好价钱。 据了解,在豫南,提起竹沟镇四棵树村,很多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虽然地处深山沟,但是致富产业很多,有风靡全世界的小提琴,有时下炙手可热的香菇,还有就是贩羊。村民每年都会从北方买回商品羊,在当地育肥后,再运到南方出售。 四棵树村贩羊业始于1992年,2004年形成规模,全村成立贩羊经济协作体10余个,五六人一组,以股份制经营的形式,每年10月初到次年5月,经纪人从山西、内蒙古、黑龙江等北方养羊集中区收购优质商品羊运抵当地,对羊进行短暂的饲养、育肥、梳绒,价俏后及时装运南方销售。尤其是冬天,收入相当可观。全村600多户人家从事收羊、运羊、装卸、喂养、梳绒、销售和与此相关的餐饮、住宿等行业。目前,四棵树村在广州市售羊量占整个市场的80%以上,该村因此被评为河南省特色经济发展示范村。

    [更多详情]
  • 26 2020-11

    河南进境粮食指定口岸业务量激增

    11月24日,位于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河南进境粮食指定口岸迎来一批“远方来客”。当天,3259.82吨加拿大小麦装在102个集装箱内,“坐”着一列海铁联运粮食专列顺利抵郑。而在3天前,208吨乌拉圭大豆也通过集装箱海铁联运的方式运抵郑州。 一粒小麦、一颗大豆的“跨洋之旅”,折射出“全球—河南—中国”的贸易轨迹,彰显出郑州作为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与实力。 作为国家批准设立的首个不沿海、不沿边、不沿江的内陆粮食口岸,河南进境粮食指定口岸经过多年运营,依托河南交通区位优势,进口粮食业务量不断攀升,深度改变了过去中西部地区粮食进口企业仅能依赖沿海、沿边口岸进口粮食的状况。 据介绍,河南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已通过中欧班列(郑州)、海铁联运等方式从五大洲9个国家进口小麦、绿豆、大豆、芝麻、亚麻籽、面粉等多个品类,今年以来进口粮食业务量达30251.02吨、同比增长834%,累计进口量达到33870.84吨。目前在途的进境粮食还有美国大豆、哈萨克斯坦大麦、加拿大大麦等。 “河南是粮食生产、加工和消费大省,随着粮食口岸的常态化高效运营,越来越多的粮食加工企业在‘家门口’就能买到优质进口粮。”河南进境粮食指定口岸运营企业郑州良运粮食口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星介绍,经过几年的打基础、利通道、拓业务,粮食口岸今年开始进入“收获期”,业务量出现激增。 “过去‘门户’在沿海,现在‘门户’在身边。”金星告诉记者,河南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将不断创新运输方式,不断畅通粮食进口的河南通道,打造进境粮食国际物流中心及商贸中心。

    [更多详情]
  • 26 2020-11

    永城市薛湖镇万亩山药“开挖”

    经历了春生夏长和漫长的等待,永城市薛湖镇的万亩山药陆续成熟。近日,在该镇薛北村山药种植基地里,工人们三五成群,抢抓有利天气采挖山药,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一根根带着泥土芬芳的山药露出地面,随即被分选、装车,等待着客商前来收购。“山药特别容易损坏,为了保证它们的完整性,一般都是人工采挖,首先要刨出一个大坑,再顺着山药生长的纹理从地下拽出来。手上功夫必须既快又稳,才能把山药完整拔出。”正在干活的工人陈邵俊说。“山药浑身都是宝,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这里土松地肥、土层深厚,田间管理也到位,山药又粗又长品质非常高,深受市场青睐,产品销售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该基地负责人姜红强介绍道,“今年主要种植的西施品种,种植面积500余亩,预计亩产2000多斤,收购价每斤4元左右,效益可观。” 山药种植不仅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村民们纷纷表示,这个季节很清闲,家也离得近,一天能挣100多元,还不耽误照顾家里。“打药、锄草、采摘山药,都需要工人,忙的时候用工四五十人。附近村民不仅能在家门口打工,还可以学到专业的山药种植技术。”姜红强说道。 近年来,薛湖镇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因地制宜从外地引进了山药、西瓜等众多适宜该镇种植的优质农作物,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种植模式,拓宽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

    [更多详情]
  • 26 2020-11

    河南宝丰:无花果 有赚头

    “老铁们,您看咱这‘糖包子’,果实皮薄无核、肉质软糯、风味甘甜,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现在下单还送您一个我们当地的特产汝瓷茶盏……”11月25日,宝丰县大营镇小李庄村31岁的贫困户赵鹏博通过自己的抖音平台推销无花果,3天时间赵鹏博网上交易71单。 据了解,无花果因为皮薄无核、风味甘甜,在当地又称为“糖包子”,可食率高达92%以上。同时,无花果收获期长,每年7月至12月均可采摘,经济效益可观。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无花果逐渐成为过节送礼的首选,深受人们喜爱。 “俺今年种无花果收益还不赖,两个月时间采摘果子1000多斤,加上果树行间套种其他农作物,亩收入已达3000元。村上一些贫困户群众也想跟着俺种植,过罢年俺准备再流转20亩地扩大规模。”赵鹏博说。 记者眼前这位瘦小的农家女,创业之初并非一帆风顺。前年,事业心比较强的赵鹏博无意见了解种植无花果脱贫致富的信息后,下定了种植无花果树创业脱贫致富的决心。然而缺地缺资金,成了她脱贫致富的拦路虎。村党支部知道赵鹏博创业困难后,第一时间帮助她流转10亩土地,并协调了3.6万元的金融扶贫贷款,解决了她的燃眉之急。谈及未来无花果的发展,赵鹏博充满信心,她专门参加了县妇联组织的“村姑抖音直播”培训,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利用网络销售平台打开销售渠道,让无花果,有赚头。 近年来,宝丰县扎实开展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工作,全县上下积极为贫困户群众提供创业信息并搭建技术服务、创业培训、金融服务等平台,引领他们自主创业,脱贫致富。一批批“抖音村姑”“快手大叔”“网红土特产”和“网红打卡地”应运而生,成为了县域新的经济增长模块。 “我们已经吸收赵鹏博为入党积极分子,而且动员她参加这次的村‘两委’换届选举,让她带领更多的妇女同志顶起半边天,勤劳致富。”小李庄村党支部第一副书记赵润田说。

    [更多详情]
  • 26 2020-11

    小黄瓜鼓起农民钱袋子

    “袖珍黄瓜不见黄,通体碧玉半尺长。九月育苗十月卖,雪花一飘身价涨。天天四筐准时等,八九百块腰包装。一棚一季换‘大众’,三年盖起大楼房。”11月24日,时隔三年,再次来到宁陵县程楼乡王小楼村刘济江的袖珍黄瓜温室大棚采风,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人民网签约摄影师吕忠箱对刘济江20年来依靠温棚黄瓜发家致富的事迹大加赞赏。 原来,早在1999年,刘济江乘程楼乡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温棚黄瓜的机遇,在自己的地里建起了第一个60米温室棚,在乡里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当年毛收入一万多元,这在当时很可观。由于家庭、经济等原因,一些农户因经营不善,大棚闲置,外出打工,他瞅准机会,先后4次从别人手里转让了温室棚,利用已有的技术和多年积累的经验,从寿光引进了“虞美人”“非凡一号”等黄瓜种苗,夫妻二人一年四季经营大棚。2017年,刘济江为儿子购买了小轿车,盖起了三间门面楼。 “吕老师,你看看这苗,一个叶一个瓜,一棵苗能结80个,一直结到明年五六月,我这一亩二分地的大棚可真没少给我出力,一天四五筐,天天八九百,一下雪得涨到十来块钱一斤,就这一个棚收入十万元不是事。”面对吕忠箱的镜头,刘济江高兴得合不拢嘴。 据了解,在程楼乡像刘济江这样靠种植温棚黄瓜致富的超千人。 近年来,程楼乡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民结合本地实际、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温棚黄瓜。同时做好技术服务保障,从通许、寿光等地聘请专家组,定期对大棚进行“一对一”技术指导、培训,保证大棚黄瓜的科学管理、绿色生产、优质产出和高效回报,确保村民从黄瓜产业发展中精准收益、持续增收。 目前,该乡已发展温室大棚和简易大棚1000多座,产值一亿多元,带动100多个贫困户走上致富路,程楼乡成为全省最大的温棚黄瓜生产基地。

    [更多详情]
  • 26 2020-11

    浚县小河白菜凭啥一棵三十九元

    白菜常常被当成物美价廉的代名词。但如今在浚县,一棵“小河白菜”却能卖到39元,“白菜价”正被重新定义。 11月23日,在鹤壁市浚县小河镇小河白菜数字农业产业园,高标准智能温室鳞次栉比,种苗培育园、绿色农业区连成一片。就在两周前,全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优质蔬菜专项——小河白菜观摩及品鉴会在这里举行,15个中晚熟组大白菜新品种集中亮相,部分高端白菜甚至卖到39元/棵,令人十分惊讶。 “小河白菜在豫北地区大名鼎鼎,既卖得贵又卖得好,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小河镇的地理位置。”小河白菜数字农业产业园负责人张跃民表示,当地的土壤类型为潮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通透性好、富含钙质,再加上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无霜期长,特别适宜白菜种植。2018年,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浚县小河白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覆盖小河镇境内崔堡、下滩、张刘庄等47个行政村,并对原产地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 走进产业园占地逾10亩的智能薄膜联动大棚,菜畦里白菜长势正旺,棵棵油绿水灵。大棚两端,一台台可视化环境监测仪器正实时对光照强度、空气温度和湿度进行分析。 小河白菜卖得贵又卖得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精细化管理——通过在智能薄膜联动大棚内安装智慧灌溉、墒情监测、视频监控等硬件设施,整个园区全面实现了精准耕种、精准灌溉、精量施肥、农情自动监测。 “你快尝尝,这刚摘的白菜鲜嫩脆甜,炖出来更是绵软适口。”张跃民说。独特的土壤、地理条件和科学的种植技术,使小河白菜结球紧实、绿色健康,有“汤如醪、味清鲜”之称。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棵棵带有二维码“身份标识”的小河白菜正被打包装箱,即将运往全国各地。瞄准高端消费市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每棵小河白菜都实现了生产、加工、包装、检测、运输、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公开透明可追溯,这是小河白菜卖得贵又卖得好的第三个重要原因。 “目前,我们通过订单模式销售的白菜占比近八成,不少北京、郑州、寿光的客商早早就来蹲点抢购即将收获的小河白菜。在特色种植产业带动下,园区辐射带动了附近8个行政村近500户群众增收致富,小河白菜已成为小河镇乡村振兴的一张‘新名片’。”张跃民表示。

    [更多详情]
  • 25 2020-11

    河南滑县:高标准农田让“豫北粮仓”地肥粮丰

    连日来,素有“豫北粮仓”之称的滑县抓住农闲施工黄金期,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为现代农业补齐短板打好基础。 11月24日,初冬的天气已比较寒冷,而在4000公顷高标准农田半坡店镇片区施工现场,记者看到,二级河道清淤、衬砌明渠等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施工,重型卡车来回穿梭、机器轰鸣,呈现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我们现在进行的是二级河道衬砌明渠地梁浇筑,趁农村农闲黄金时期我们加班加点争取月底保质保量完工。”滑县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九标段衬砌明渠项目负责人刘斌说。 据了解,滑县区域面积1814平方公里,农业享誉全国,是河南第一产粮大县,素有“豫北粮仓”之称,该县耕地13万公顷,常年粮食种植面积19万公顷以上,总产145万吨左右。今年,滑县总投资9000余万元,继续加大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力度,进行苦水区改造,引黄灌溉改良土壤。 “现在我们施工这个项目是2020年高标准农田疏浚开挖沟渠项目,我们正在施工这条河一共3000多米,现在施工了近一半,项目建成以后会引灌黄河水,补充地下水源,提高农民灌溉,节约成本提高收入。”滑县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二十标段疏浚开挖沟渠项目负责人伍俊营 说。 除此之外,滑县还按照“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的原则,将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小农水、现代农业等建设项目有效整合、集中投放,握指成拳、放大效应,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为粮食稳定增产打下坚实基础。 枣村乡西徐营村77岁的袁斗是一个种地“老把式”,今年种植了1.3公顷小麦,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持续加大的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让他从中得到了不少的实惠。 “现在修的都是水泥路,种地是成方连片,产量一年比一年高,连续增、连年增,种地比以前方便得多了,一刷卡就出水了,丰收有保证。”袁斗说。 滑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举措。按照“全县一盘棋、措施一体化、宜大不宜小”的原则,打破乡镇界限,在全县规划了10.3万公顷高标准农田,综合统筹田间道路、水利灌排、林网防护、电力配套等工程项目,使项目合理归并,互相互补,力争使高标准农田内的田、路、井、渠、电、林等基础设施全部达到高标准,建成示范区内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良好生产格局,增强了农田抗灾减灾能力,为粮食稳定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面积的高标准农田助推了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集中推广,使农业生产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推动了粮食增产量、增效益、降成本、补短板生产格局的形成,种粮效益节节升高。”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股股长卢曙光说 “目前,我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29万亩,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基础条件明显提升,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今年我县再建设高标准农田6万亩,当前我们抓住有利时机,倒排工期保进度,加速推进项目的施工。同时,严格按照项目设计和建设施工要求抓好工程建设质量,为现代农业补齐短板打好基础。” 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红庆说。

    [更多详情]
  • 25 2020-11

    开封尉氏:兴产业促增收

    11月24日,尉氏县大营镇玉陈村蔬菜扶贫产业园党员志愿者和在园内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正在收获西蓝花。近年来,大营镇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采取“党建引领+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打造集蔬菜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

    [更多详情]
  • 25 2020-11

    河南郏县:发展特色产业实现民富村美

    11月23日上午,小雪节气刚过,户外异常寒冷,郏县李口镇老昝庄村的温室大棚里却温暖如春,绿油油的番茄苗正茁壮成长。“这番茄到春节就能上市了,正好卖个好价钱!” 李口镇妇联主席、老昝庄村扶贫责任组长靳艳红看着长势喜人的番茄苗高兴地说。 据老昝庄村党支部书记李付臣介绍,该村有935口人,之前,村民以种植烟叶、小麦、花生、辣椒等作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近3年来,该村在靳艳红的指导下,发展多种作物种植,经济收入显著提升。目前,老昝庄村贫困户5户6人,已经全部脱贫。 老昝庄村引导张国营、李国红等6名烟叶种植大户,建成草莓种植大棚6座,所产草莓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体验采摘;建成猕猴桃种植基地1个,发展猕猴桃种植60多亩。 今年9月,该村投入扶贫项目资金40万元建起2座日光温室大棚,并从山东引进种植优质番茄发展集体经济。目前,大棚里的番茄长势喜人,到春节即可上市。“春节上市后,这两座大棚至少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5万元。” 李付臣介绍说。 同时,该村还利用20万元移民项目资金建起1座1000平方米的大棚养殖南美对虾,计划养殖对虾50多万尾。每年可养殖两茬对虾,至少可增加10多万元收入。 老昝庄村不仅要让村民富起来,也要让村庄美起来。近年来,该村修建2个游园,1个党建舞台,铺修了3000多米道路,安装路灯108盏。道路两旁种植了百日红、木槿花、红叶李等绿化树,村容村貌美了起来,成为全镇观摩学习的榜样。 不仅如此,去年11月,该村还投资4万元成立了幸福院,配置了棋牌、空调、唱戏机等设备,为村里10多名困难老人提供午餐,给老人们创造了一个娱乐活动的好场所。 “下一步我们将与一家医院洽谈合作,计划种植金银花来增加群众收入。” 靳艳红说。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