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6 2020-10

    睢县:引导农民田里打响“金蒜盘”

    目前正值大蒜的种植时节,为确保农民抢抓时机种足种好大蒜,睢县农业农村局组织20余名农技专家,成立分包小组,深入田间地头,从大蒜种植的种子处理、松土、施肥、播种等方面作全方位讲解,并通过现场示范,让参训人员更直观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现场指导农民进行科学播种,田里打响“金蒜盘”。

    [更多详情]
  • 16 2020-10

    擦亮河南“粮食王牌”

    “牢牢抓住河南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借助国家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契机,合力把河南粮食这个品牌做大做强。”10月15日,在2020年秋粮(玉米)市场论坛暨节粮爱粮主题宣传活动现场,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富勇这番话引起了与会人员共鸣。 河南是粮食生产大省,粮食产量连续四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每年外调粮食及粮食制品600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第40个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到来之际,为倡导全社会节粮爱粮,同时探讨新形势下玉米市场行情走势,河南省粮食交易物流市场特举办了这次活动,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及30余家粮食企业代表共聚一堂,共话粮食王牌。 据河南省粮食交易物流市场党总支书记、董事长张素霞介绍,此次活动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精神,连接购销两端,促进粮食市场流通、构建新型粮食购销体系。 目前,我省秋粮收购已陆续展开,玉米市场走势备受关注。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粮油监测处处长李喜贵认为,随着新季玉米陆续批量上市,新粮与陈粮价格将逐渐衔接,玉米市场价格预计会在一个新的区间运行。在论坛上,河南工业大学教授王殿轩还针对粮食收获储藏及节粮减损作了专业阐述。

    [更多详情]
  • 16 2020-10

    汝南县: 趁墒抢种小麦10万亩

    “今年俺选种周麦22、矮抗58等3个高产优质、抗倒抗病、增产潜力大的小麦品种,并按照配方施肥、深耕深松、药剂处理的方法种植小麦70亩,为明年夏粮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10月11日,正在播种小麦的汝南县常兴镇柏仗屯村农民任栓高兴地说。 白露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连日来,常兴镇抢抓当前土地底墒足,天气晴好的有利时机,采取多项措施,保障麦播工作顺利进展。自麦播备播工作开展以来,该镇先后印发小麦播种技术意见明白纸指导农民开展小麦播种工作。镇村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民秸秆处理、耕地施肥、小麦播种等进行全方位指导,大力推广秸秆还田、配方施肥、深耕深松、药剂处理、适期足墒和适量播种、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努力提高整地播种质量。农资部门加强对秋播农资的调度和监管工作。积极协调秋播机械,成立25支农机服务队服务麦播工作,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保障机手顺利作业。截至目前,该镇已播种小麦10万余亩,占预计播种面积的八成多。

    [更多详情]
  • 15 2020-10

    河南省水稻粮饲双优双高项目喜获丰收

    在信阳市光山县北向店乡李楼村,千余亩长势喜人的优质水稻将大地铺成一片金黄。这些水稻都是由河南农业大学教授赵全志领衔主持的水稻粮饲双优双高试验示范项目的试验品,承载着为国家探索优质口粮和优质饲草高产高效新模式的使命。 10月11日上午,随着赵全志教授一声“开镰!”收割机在轰鸣声中开进稻田进行现场收割,正式开启对该项目再生稻的实打验收。 在收获现场,来自福建农林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和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的水稻栽培、育种专家以及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信阳市各级领导,和赵全志教授团队一样充满期待。 “我宣布,水稻粮饲双优双高试验示范田项目再生稻实打验收产量为亩均504.1公斤!”上午11时许,随着项目验收专家组组长、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文雄宣布项目测产结果,现场响起了一片热烈掌声,也同时宣告该项目再创新高、再获成功。 再生稻是指头季水稻成熟收获后,利用稻桩上的休眠芽萌发生长成穗而收割的水稻。再生稻生产一般种一茬可收获两茬,第一茬为头季稻,头季稻在产量和品质上相当于常规种植的早稻;第二茬为再生稻,产量明显低于常规种植的水稻,品质明显优于常规种植的水稻。再生稻稻米价格在每斤5元以上,是当地稻米价格的2倍多。 赵全志团队组织河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专家,联合相关等单位,从2019年开始在信阳市光山县富仁辉实业有限公司开展水稻青贮+再生稻高产试验示范。该示范项目名称为“水稻粮饲双优双高试验示范”。“双优”是指优质稻谷、优质青贮饲料;“双高”是指饲草和再生稻产量高、经济效益高。其研究的核心是水稻全株青贮技术和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经过2年的试验,传统再生稻头季稻在信阳市平均亩产1200斤左右,再生稻产量300斤至400斤,亩产出2000元至2200元。今年采用水稻全株青贮+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后,仅桃优香占一个品种亩产水稻全株青贮鲜草高达3815公斤,再生稻超过1000斤,按照当前市价估算综合收益至少在3200元,每亩最低可增加收入1000元。 “这是好消息。信阳现在再生稻种植面积40万亩,如果能将这项技术推广开,每年保守将产生4亿元的巨大效益!”信阳市相关领导对此结果感到振奋,并随即安排市县农业农村部门研究推广对策。 从赵全志团队研究的指标看来,该项目的重大意义还不仅仅是增收这么简单,“青贮水稻饲料中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淀粉和粗蛋白含量分别达到34.1%、21.0%、32.2%和7.5%,相当青贮玉米优质一级的标准,这就解决了优质牧草来源问题。同时,采用水稻全株青贮+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在收获高品质饲草的同时,再生稻稻米不仅产量翻番,品质也显著提高,较当地再生稻整精米率提高79.3%,垩白粒率降低21.7%。”团队专家彭廷博士说起技术优势如数家珍。

    [更多详情]
  • 15 2020-10

    河南郏县:寒露至 冬枣熟

    近日,郏县广阔天地乡大程庄村冬枣园里,青如翡翠、红似玛瑙的冬枣挂满枝头。三三两两的游客穿行其中体验着采摘的乐趣,品尝着脆甜的冬枣。 据冬枣园的主人介绍,2017年,他投资11万元从陕西引进优质冬枣树,建起7亩大棚。经过精心管理,去年就进入了采摘期,当年收入4万多元。今年,果园进入了盛果期,结出的冬枣个大脆甜,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采摘。

    [更多详情]
  • 15 2020-10

    郏县白庙乡秸秆原位还田助增收

    “我今年种了十几亩玉米,今天用机器收完,乡里就安排人免费帮我把打碎的秸秆腐熟、深耕,人家这深耕可是有深度检测器检测着呢,必须达到25厘米以上。我自己再耙一下就能直接种麦了,这样土质也好了,化肥钱能省上一大笔。”近日,在郏县白庙乡胡坡村连片成熟的玉米地里,大型玉米自动收割机一直忙碌着,65岁的胡德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白庙乡是传统农业乡镇,以种植小麦、玉米粮食作物为主,每年9月底至10月初,玉米收割完毕,开始整地种植下一茬冬小麦。往年,玉米秸秆就地打碎后,农民会将较长的秸秆堆砌在沟渠或路边。为了赶上农时,打碎的秸秆未经腐熟就耕进土地,一方面造成了禁烧压力,另一方面也未能起到增肥增效的目的。 为探索走出一条现代化高效绿色循环农业新路子,在缓解禁烧压力的同时,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该乡深入贯彻县农业农村局秸秆综合利用的各项举措,借助中标的两家企业开展秸秆腐熟和深耕作业,具体为腐熟还田项目和深耕粉碎还田项目,乡政府分别给予企业每亩15元和35元的补贴。这两项技术的应用能有效控制化肥投入量及各种肥料的比例,在培肥地力、保护生态、协调养分、对有限肥源合理分配的基础上,达到降低成本、增产增收的效果。同时,还能减轻环境与资源的负担,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为做好今秋禁烧工作,我们设置了3个禁烧卡点,‘蓝天卫士’24小时监控。有了秸秆还田的两个项目,不但群众能省工增收,我们的禁烧压力几乎没了,可谓一举多得。”白庙乡农业部门负责人胡贯朋说。 截至目前,该乡已实现秸秆腐熟深耕还田8000余亩,预计今秋将实现秸秆还田10000亩左右,玉米和大豆等秸秆作物还田率将达到98%。

    [更多详情]
  • 15 2020-10

    虞城县:农产品在加工中增值 农民在加工中增收

    “俺们先过来除除草,这两天,老蔡厂里就开始收了。”10月10日,虞城县利民镇汪楼村头的一方百亩荠菜田里,生机盎然、翠绿肥硕的荠荠菜正赶上丰收,四邻八乡的大娘大嫂们正三三两两往这赶。这些妇女称“老蔡”的“菜老板”,名叫蔡景堂,是汪楼村农民。近几年,他通过流转承包村民土地150亩,一年三种三收,麦收后种上甜玉米,收了甜玉米再种荠荠菜,收了荠荠菜再种麦。“来帮忙的大嫂大婶们每天能收入三五十元,一亩地按4000斤鲜菜算,去掉其他成本,每亩荠菜俺能净赚1500多块钱,去年收购价一斤一块六七,一亩荠菜纯收入四五千块钱。” “十三五”规划以来,虞城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业有龙头、强基础、育产业、延链条,推动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做以食品制造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以冷链物流为主的速冻食品加工业,以小蔬菜为主的绿色品牌农业。 “我们的招商引资扶贫项目徐佳福食品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在全镇建立了优质黄桃基地万余亩,每年带动就近贫困户300(户)人,增加农民收入1200万元,实现了农产品在加工中增值。”张集镇党委书记任圣义介绍说,该公司是一家以果蔬食品生产、研发、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食品综合加工企业,依托该镇强大的故道苹果、梨、桃等产业,年产糖水黄桃罐头、糖水梨罐头、糖水菠萝罐头、糖水(干装)苹果罐头等果蔬罐头食品30余个品种1万吨以上。 据了解,利民镇群众种荠菜的经过是:原来,镇上的科迪集团生产的科迪蔬菜水饺只有芹菜、白菜,后来尝试收购荠菜,结果很畅销,于是大量收购。群众获悉,马上在自家地里种起荠菜,结果比种小麦玉米划算还不耽误原收成。荠菜种植便一个村一个村蔓延,从几十亩、几百亩、几千亩到上万亩,更有农民趁机增设小型冷库,办起速冻蔬菜加工厂。后来,他们发现广东、上海等大城市很喜欢这种绿色环保的速冻青菜,纷纷扩大规模,敞开收购,促使荠菜种植面积逐年“膨胀”。目前,荠菜种植已覆盖虞城境内利民、刘集、稍岗、李老家、郑集等5个乡镇,年产10万吨左右,产值突破5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荠菜基地,虞城荠菜一举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认证。盛源食品、绿环速冻、懂菜科技等一批大中型企业相继诞生,带动10万余人从事食品加工业。在此基础上,该县把速冻食品、速冻蔬菜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谋划大产业链,打造智能化冷链,培养出科迪、通宝、绿环、懂菜等320多家从事速冻食品、速冻蔬菜加工企业和1260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农户签单发展甜玉米、荠菜、青豆等无公害绿色种植,带动万余农户亩增收2000元左右。 “俺村贫困户多,参与入股的也多,所以都没俺村领得最多,俺领了141243元。”到虞城县春发面业领取分红的稍岗镇李楼村合作社代表李伟伟高兴地说。经过20年奋斗,春发面业已由日处理小麦12吨的作坊,成长为日处理小麦1400吨的省级面粉龙头企业。该公司结合自身优势,组织贫困户加入村集体合作社,以村为单位入股,实行“贫困户+合作社+企业”的模式帮贫助贫,带动周边120余农户从事粮食收购,近百名附近村民就近就业。贫困户以务工形式实现就业,或以产业帮扶资金入股取得效益分红。王楼村贫困户张文学,67岁的滚轮庙村贫困户张爱学,来这里干些零活,月收入都在2000元左右。 “我今天跑了两趟了。”虞城金豆子蔬菜食品公司配货员程师傅说。金豆子蔬菜食品公司以商丘为中心,在豫、鲁、苏、皖全资或控股建设8家子公司,已初步完成四省战略布局并站稳中国芽苗菜行业龙头地位。目前,年产能50万吨,覆盖豫、鲁、苏、皖200多个县市区,与500多家农贸市场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覆盖3亿人口,创造就业岗位万余个。 为加快实现“十三五”目标,该县正在以 “一区多园、产业聚集,用地集约化、布局集中化”的运营理念,规划建设4平方公里的虞城“商东食品工业园”,打造河南首家“资源优势+能源驱动+资本运作”三轮驱动的平台型食品工业园区,豫东唯一一个以服务平台为特色的食品工业园区。在未来三年内计划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五年内争取做成国内一流,集食品加工、制造、仓储、冷链物流、技术研发、销售服务、金融、文化旅游为一体的200亿级食品产业园,让农产品在加工中增值,让农民在加工中增收。

    [更多详情]
  • 15 2020-10

    汝南县:果园养殖有“钱景”

    汝南县板店乡魏岭村黄金梨园内有一群特殊的“勤杂工”,它们每天在果园内帮忙除草、除虫、施肥,任劳任怨,不但不要工资,每年还能为果农创造出可观的效益。这群“勤杂工”就是果农散养的土鸡。 “今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夕,我在梨园饲养的土鸡已卖600多只,纯收入7000多元。”日前,说起果园养鸡带来的效益,魏岭村村民王留栓脸上满是笑容。 “在果园里散养土鸡,鸡吃杂草、虫子,果树就少有虫害。粪便拉在果园里面,能促进果树生长,肥料也没有浪费,可以给果树提供养分。树上结的是‘黄金梨’,树下养的鸡是‘绿色肉食品’,树上和树下都是抢手货。”魏岭村果树种植专家魏永红提起果园养鸡就喜不自禁。 近年来,板店乡瞄准市场,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帮助农户大力发展优质林果产业,全乡发展黄金梨种植3000多亩。为打响品牌,该乡坚持“绿色、生态、健康”的发展主题,加快黄金梨品牌建设,通过对外宣传不断提升黄金梨的知名度。生产上坚持抓源头保质量,成立了黄金梨种植专业合作社,指导果农严格按照有机果品的标准进行管理,生产出的黄金梨绿色环保,正式注册“板店黄金梨”商标。目前,“板店黄金梨”声名远扬,畅销周边各大市场、超市,亩均纯收入8000元以上,被群众称为“摇钱树”。为增加收入,部分果农借鉴外地经验,发展林下养殖,在果园里放养鸡、鹅,等于喂养了一批“勤杂工”,帮助除草、除虫、施肥,还生态环保,提升了果子的品质。这些鸡、鹅在阳光和雨露下长大,是天然散养,体质强、疾病少,是消费者喜爱的“绿色肉食品”。很多客户慕名前来购买,市场供不应求,效益可观,林下养殖实现了林禽生态良性循环。 目前,板店乡利用果园发展林下养殖100多亩,年养殖土鸡1万多只、鹅5000多只,仅此一项就助农增收200多万元。

    [更多详情]
  • 14 2020-10

    “葱”忙时节“葱”向市场

    “我每个月40G流量和15G抖音专属流量都不够用!”10月9日上午,在龙岗镇米庄村,屈步光边用手机刷抖音视频,边看着工人将大葱打捆。 一个月55G流量还不够用?为啥? “地里没有无线网,我只能开通流量业务,时刻关注大葱市场行情、价格走向,因为信息对我非常重要!”屈步光坦言。 屈步光年近半百,老家在马牧镇,拥有30年经济作物种植经验,白菜、西瓜、大葱……“啥挣钱咱就种啥!” 2012年,屈步光成立永城市向阳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一方群众走上致富路。2017年,他到龙岗镇米庄村承包土地种植大葱,镇村干部没少给群众做思想工作,大葱种植基地的面积从最初的90亩增加至如今的300亩。 “龙岗镇党委书记王灿等领导非常关心和支持大葱种植基地的发展,主动为我解决困难,我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屈步光说,乘着2020年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东风,基地的土路变成了850米长、4米宽的水泥路,直通S327,距离G311也只有两公里,方便车辆运葱;新打机井6眼,便于就近为大葱浇水,不必再扯着几十米长的水管到处灌溉。 望着大片葱田,屈步光介绍,今年4月份开始种葱,夏季雨水偏多,但影响不大,加上培土、施肥、浇水、除草等田间管理到位,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到了金秋十月,大葱迎来丰收。 “我们种植的大葱分为钢葱、长白葱两大品种。”屈步光自豪地说,钢葱200亩,亩产1.4万斤左右,长白葱100亩,产也能达到1.4万斤,两种葱“个头”都能达到1米高,葱叶碧绿,葱白修长,口感辣中带甜,不愁销路,每亩能卖到万元以上。 “几百亩连方成片的大葱我见过不少,能达到这么高产量、这么好质量的大葱少有!”前几天,一名来自郑州的大葱经纪人这样评价。 目前,钢葱正在小范围收获,每天约有8人忙着起葱、捆葱、装车,这批钢葱将登上亳州人的餐桌。 米庄村群众菅开荣3年前就在基地当短工,她熟练地将大葱打捆并说:“这一捆大概20斤重。屈老板对工人很好,工钱当天结清,我一天能挣100到200元!” 屈步光鼓励大家好好干,还说,“我紧盯市场,等价格再涨些,我再大范围收葱,到时候每天能用60多人,运葱车也能来好几辆,可以发往全国各地。” “大葱价格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今年挣钱,来年未必。明年,我准备在种大葱的同时,种些中药材,增强抗风险能力,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说起未来,屈步光冷静分析,认真研判。

    [更多详情]
  • 14 2020-10

    河南宝丰:红柿满枝头 柿农喜心头

    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来赶集。10月12日,记者来到宝丰县商酒务镇黄洼村太平庄组村民周国良的柿园,只见满园柿子压弯枝头,像一个个小红灯笼。 “我的柿园有两亩多,柿子品种好,长势也不错,1亩柿子最少能产600公斤。节假日不少人来柿园摘柿子,每天能赚200多元。”周国良高兴地说。 黄洼村位于镇区南部丘陵,石多水少,种植传统农作物耗工耗钱效益低。“近年来,在镇里的鼓励与指导下,我们积极发展林果种植,采用支持大户、鼓励小户、土地流转的方法,全村共种植果树110亩,品种有红柿、冬桃、秋月梨、油桃等。”黄洼村党支部书记杨俊超说。 黄洼村果树种植最大的特点是绿色、健康。周国良虽已65岁,但在柿园的打理上坚持不用农药,一直人工除草。在黄洼村弘耕农场的桃园、梨园里,同样没有使用农药灭虫,而是买来大量的螳螂来助阵灭虫。优良的品质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周国良的柿园1年能创收3000元,整个黄洼村的果树种植年创收10万元以上。

    [更多详情]